发展“竹海”游,5年不分红,无一人反对
人心齐,乡村颜值更高
没进城郊乡郭土楼村,就听到一件新鲜事:流转土地入股,发展“竹海”乡村游,5年不给分红,竟无一人反对。
可能吗?带着疑问,我们走进杨善庙自然村,只见竹篱疏疏,围起一座座精致的竹屋小院。牌楼、戏台、茶馆,小桥、亭台、回廊,清一色用竹子包装、建造。房前屋后,更见翠竹竿竿,随风摇曳。寒冬里,身处“竹海”,别有情趣。
在公园,随便问村民,都说村子离县城5公里,发展乡村游,前景“好咧很”。再问“5年不分红,怕不怕?”又答:“相信村干部,一定能干成。”
村民的心咋这么齐?村支书杨新文有点神秘,不直接回答,紧张罗吃饭。
恰逢晌午,村里的“以孝治家大食堂”飘来饭香。近看餐厅,20多位“顾客”已然坐定,清一色白发苍苍。
“开饭喽!”一个个“红马甲”志愿者手托餐盘,鱼贯而入。看盘中,一份炖鸡块、一份白菜豆腐,两个馒头,一碗米粥,热气腾腾。老人们举动筷子,边吃边聊,整个餐厅洋溢着欢快和幸福。
志愿者谢玉真送上一盘菜,高声介绍:“村里年轻人出钱,请70岁以上老人吃‘爱心餐’。先到先请,每周一次,‘请客时间’一下子排到2019年2月!”
“‘爱心餐’,只是以孝治家的一个活动。”回乡办教育的杨凡说,村里有“爱心茶馆”,老人喝茶一律免费;设道德讲堂,每月请专家讲孝善文化;把每月初一、十五定为“母亲节”“父亲节”,鼓励子女回家,给父母做顿饭,洗洗脚;每年举行好媳妇、好婆婆评比,当众颁奖。
“因为‘孝善’,有了共同话题,有了活动载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根儿上支撑‘5年不分红,发展乡村游’。”杨新文说。
回想过去,并不轻松。2016年上半年,杨善庙村为找准发展路子,开了11次会。有人说,种果树;有人提议,不如养猪。杨新文和村干部外出考察,提出建议:种果树,没基础,且比不过邻村;养猪风险大,环保不允许,不如种雷竹。“一来产竹笋,每亩每年纯利7000多元;二来北方产竹少,观赏价值高,能吃上旅游饭。”
多数村民同意,以土地入股,成立种植合作社、旅游开发公司。也有人担心,村民有穷有富,咋能保证“不落一户”?村民商定,各取所需,灵活入股:除土地入股外,富裕户可以增资入股、流转土地入股,贫困户可以劳动入股、以到户增收资金入股。最终,杨善庙村95%的群众参股,全村460亩地,安排400亩种雷竹。
2017年2月,项目启动,资金不足。村干部和回乡创业者你拿点,我凑点。杨新文从家里拿出14万元,先行垫付。为这,媳妇生气,夫妻俩几个月不搭腔。
整地开始,村前村后的坟头成了“第一难题”。杨新文先平了自家坟,才让大伙儿讨论。乡亲们一看,干部干在前,仅用一天时间,平整全村132座坟。
种竹子收益慢,要求高。第一茬竹子栽下不久,有不少旱死。去年4月,看着一片片地撂了荒,长了草,群众忧心忡忡。母亲一见面,骂他“瞎折腾”。杨新文意识到问题严重,召集大伙,查清原因,着手整改。他带领村干部连干数天,清理杂草,重种新竹,渡过难关。
人心齐,村变美,郭土楼村颜值提高、气质更佳。村外,300多亩玫瑰园、200亩中药材园、100多亩菊花园已成规模。村内,乡居竹屋、农村公园、儿童乐园,吸引城里人来过年。杨凡创办天元中学,整理《杨氏家训》,倡导设立“四知亭”,助力国学文化游;杨成杰从北京回来,种植中药材,引入中医“雷火神针”,发展中医体验游;杨正魁大学毕业,回乡加入旅游公司,专做竹艺装修、竹屋改造。
“我在大喇叭里说,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党中央一定有好政策。咱们走美丽乡村的路子,走对了!”杨新文说。
责编:吴正丹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