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顺利实现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需要国企和民企密切配合。
推动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是题中应有之义。国企科技研发和人才建设方面力量相对雄厚,2017年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项得主中,中央企业占了三分之一有余;民企更贴近市场,在技术创新上更加灵活。二者互补,将收“1+1>2”之效,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整体创新实力。
其二,增强实体经济竞争力,需要国企和民企共同努力。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直言,中国实体经济之所以“大而不强”,中低端和无效供给过剩,高端和有效供给不足,一大原因在于存在相当数量的“僵尸企业”,优质企业数量不够,在创新能力、品牌、商业模式、国际化程度等方面有明显短板。
在此情况下,唯切实处置“僵尸企业”,促国企提高效益、优化布局,才能推动实体经济提升竞争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数量占比已超过90%,民间投资比重在85%以上。这意味着,民企发展质量如何,对中国工业发展质量和制造强国目标能否实现影响重大。
“只有国企、民企‘两条腿走路’,才能使中国经济步入上行通道,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张春晓说。
从近期中国多个重磅会议来看,推动国企和民企协同发展料将成为2018年经济工作一大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并表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
但不可否认,考虑到不同所有制企业属性不同,要让国企和民企成为“黄金搭档”难度不小。
张春晓坦言,在国企、民企协同发展方面,目前“世界上还未找到一条相对成熟,能充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路径”。中国如果探索成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新思考和新方案。(记者 李晓喻)
责编:吴正丹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