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条超薄光伏玻璃智能生产线在宜兴投产(张立伟 摄)
软实力造就的硬成绩:人才会聚催化发展动力
一个“万亿级”的城市,必须有一流的产业。一流的产业,也必须有一流的企业群和一流的人才。
在最近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来自中船重工702所的“蛟龙号”摘得一等奖,听到这一消息,所里的老工人顾秋亮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在‘蛟龙号’上装配,船员们都说,老顾,我们把命都交给你了。这是什么?这就是对一个工匠最大的考验!”干了40多年钳工的顾秋亮练就了一手绝活,他做的工件精密度之高达到了“丝”的级别,“丝”有多大?100丝才等于1毫米,装配“蛟龙号”,顾秋亮和他的同事们实现了0.2丝以下精密度,为潜水器的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工匠精神是万亿GDP的底气,大量科技创新人才的涌入则为城市竞速增添了更多动力。
中科院院士丁汉虽不是无锡人,现在却成了无锡的荣誉市民。几年前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成立后,他一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这片主打“智能制造”的经济热土上。如今,研究院已与惠山区3家企业和两家行业商会联合共建6大技术研发中心,并参股投资孵化6家高新技术企业。
丁汉告诉记者,一位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甚至放弃了保送研究生的机会,加入了当地一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
一个以制造业和民营经济立市的“草根无锡”突破万亿GDP大关,企业家人才的动能作用至关重要。在这座民族工商业的诞生地和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上,“锡商精神”一脉相传,当年“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实业报国、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创业情怀,正成为新时代锡商们最有力的心灵滋养。
在谈到这两年无锡产业强市战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时,很多企业家都表示,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改变就是经营企业的信心在普遍提升,过去一些搬迁到外地的企业,现在又开始纷纷找机会“回迁”。
“企业家作为参与社会经济最活跃的群体,最能够感受到经济的变化和时代的脉动。”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表示,经济发展已进入“质量效益追赶期”,这就需要无锡的企业家们进一步焕发人才新动能,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加快迈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步伐,努力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刘纯 高飞)
责编:吴正丹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