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不够票补来凑?电影市场上演劣币驱逐良币

2018-01-25 11:09:50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今年的电影春节档票房要“挤水分”。农历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2月15日至3月2日)春节档期间,各大片方将联手限制票补——全国影院票价(普通观众实际支付部分)不低于19.9元;在补贴的票数方面也有限制,单部影片不得超过50万张。(《北京青年报》1月23日)

  有人认为,“限补令”会让观众买不到最低廉的电影票,观众看电影的花费会比以往多了,这是不妥的。在我看来,各大片方联手限制票补,是可贵的觉醒。

  所谓“票补”,就是电影票补贴。电影票本有最低价格,大约在25元至35元之间,然而观众却可以在App上买到8.8元、9.9元甚至6.6元的超低价电影票,这中间的差价由片方或电商平台补贴给影院,目的在于诱使影院增加排片,美化票房数据。票补成了片方抢占市场占有率的营销工具。

  这种营销手段的盛行,是对优秀电影创作者、投资方利益的剥夺。当票补成为潜规则,在利益刺激下,影院也大多依据票补来排片,不遵守这一游戏规则,就只能出局。因为不提供票补,一些电影档期受限、排片减少,何谈市场公平与秩序?一些小成本影片和文艺片,进不了或不敢进重要档期。

  即使是对资金雄厚的电影片方来说,通过票补来铺市场,也增大了投资成本,减少了利润,甚至加大了亏损风险。而它们在不堪重负之时,又不得不饮鸩止渴。投入大量票补,最终仍然沦为“炮灰”的电影并不少见。因为票补在前两三天或许有效,但在整个上映周期最能引导观众走进影院的,往往还是上映后的口碑。此外,受制于信息不透明等原因,片方的票补资金无法被合理利用,据说有的片方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票补最终不知去向。

  限制票补可以约束业界的恶性竞争,营造竞争公平的市场环境,有利于电影市场健康发展。从长远看,票补盛行导致内容并不上乘的电影混入市场,甚至劣币驱逐良币。影院排片表上的烂片越来越多,会让观众产生深深的失望。

  大量票补刺激下的票房,不是真实市场价值的体现,这种虚假繁荣不利于业界保持清醒认识,提升创作质量。大力度票补也不能培养忠实的观众,反会导致一些观众认为几元十几元的票价才正常,三五十元票价便是暴利,这也是不公允的,长此以往,对电影行业也是一种伤害。

  与买到廉价电影票相比,理性的观众更期望欣赏到脚踏实地、内容为王的电影。行业规范性质的“限补令”能有多大效力、能持续多久,不少业内人士还持观望态度。确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质量不够、票补来凑的片方就算不能直接定低价,也可能创造新玩法,让“限补令”名存实亡。(何勇海)

责编:刘亚伟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