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街巷里的乡愁记忆

南京用精细化整治留住背街小巷的老味道

2018-01-07 15:30:29来源:光明网
字号:

背街小巷对外是城市的“里子”,对老百姓而言则是自家的“面子”,其面貌如何,直接反映了城市的文明水平、和谐宜居程度。

南京市启动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工程以来,在解决环境卫生问题的同时,尊重街区历史和原住民需求,从精致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做文章,用一个个“微而新”的举措,留住背街小巷的老味道,找回乡愁记忆。

入细入微 小巷换新颜

街边商铺的门牌店招统一换上了咖啡色的网纹背景板,并搭配黑色的字体,简洁明了;道路两旁新设置的非机动车停放处整齐地排列着几十辆共享单车;街道周围空地上新建的绿植区鲜亮清爽……走进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茶南大街,记者看到,通过整治,沿街店铺门牌店招已经集体换上了新装,街道彻底告别了垃圾乱倒、车辆乱停、绿化缺失等“脏乱差”现象,颜值大大提升。

“统一换装,商铺看上去档次提高了,客流量也多了。”茶南大街沿街商铺店主肖金荣说,街巷整治后,他家的眼镜店生意都变好了,仅上个月的销售额就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40%。

“街巷整治并不是全部推倒重建,那样投入成本太高,老百姓也不一定认同。”南京市城管局副局长靳楠介绍,整治按照净化、序化、美化的要求,从细微之处入手,以修补、提升、维护为主,重点满足百姓的功能性需求,达到“净、洁、平、亮、序”的效果。“其中,‘净’‘洁’指沿街立面干净整洁,‘平’指路面平坦,‘亮’指通过维修更换把路灯全部点亮,‘序’指规范街巷停车管理秩序和沿街商铺经营秩序等。”

截至目前,南京市已有576条街巷完成整治,今年还将实施600条街巷的整治工作。

一路一策 凸显小巷特色

走进南京市迈皋桥街道老街,一座灰墙红砖、圆拱门廊的钟楼便映入眼帘。顺着街道向里走去,每一栋建筑都散发着浓浓的历史韵味。

迈皋桥原叫“买糕桥”,建于20世纪30年代。从90年代开始,这里渐渐变为违建乱搭、污水乱排、杆线乱架的老街。2016年,南京对迈皋桥老街片区实施全面整治,还原老街的历史风貌。“看着现在重现历史风情的街道,总会不禁想起小时候父母带着自己缓缓行走在街上的场景。”住在迈皋桥已有70余年的老人钱伯勋看着如今整治后的街景感慨颇深。

“整治背街小巷,不能同质化。”南京市城管局局长许卫宁说,南京的很多街巷承载着各自的文化特色,因此在治理的过程中不能只追求商业化,更要有精品意识,凸显小巷特色。

为了避免街巷整治“千街一面”,整治启动之初,南京就明确了各街巷的特色和定位,按照“一路一策”的原则进行设计,在不进行大规模动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城市“微更新”,最大限度地保留街巷老味道,留住居民的乡愁记忆。

鼓楼区傅厚岗片区,依托片区内众多“民国建筑”打造的旅游街区,重现了20世纪初的风貌;六合区王家巷根据当地居民多民族的特点,用民族风格浓厚的墙壁喷绘打造出一条“最炫民族风”的小巷……如今,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背街小巷已然成为南京城独特的风景线。

匠心独运 留住乡愁记忆

“街巷是城市文化重要载体,尤其对古城南京来说,每条街巷都有讲不完的历史故事。”东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崔天剑说,街巷整治应该尊重街巷的原生态和原住民,并结合历史和建筑的功能,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彰显文化特色。

街巷出新,既需要文化依托,也需要管理者的“匠心”。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屠曙光认为,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如果参与人员没有工匠精神,是完不成的。南京茶南街道施工到一半时,发现实际成品和效果图不太一样。导致信息误差的原因很多,施工质量是主因,管理者专业性缺乏也是因素。

今年南京还有600条背街小巷要整治,如何避免类似的尴尬?屠曙光认为,管理者在对街巷进行风格定位时要接地气,尊重街区原生态文化和建筑原有的格局。“因为街区的历史、文化和原住民,共同构成了街区自身的老味道。”

“街巷是文化沉淀下来的载体,涉及建筑学、色彩学等多方面知识。”崔天剑说,因此在对街巷进行整治改造时,既要了解每条街巷的历史,又要弄清每一栋建筑的风格,依据其原有的格局、材质去施工,才能还原街巷的老味道,留住乡愁记忆。(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薇)

责编:吴正丹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