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嘉:让“获得感”精准抵达

2018-01-04 08:17:51来源:海外网
字号:

  刘文嘉,中共十九大代表。现为光明日报评论员。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境界,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提供了行动指南。报告打通了理论和实践,汇通了历史和当代,连接了民族和世界。

  贞百虑于一致,驱万途于同归。这就是现场听完十九大报告后,脑子里蹦出的一句话。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概括:“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报告通篇对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获得感”的极端重视和强调。

  很多话都是带着温度与分量的。比如“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等。这些,既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蓝图的擘画,也是对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密切追踪。

  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后,“获得感”就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热词。短短三个字,精准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当下发展的诉求,让国家叙事层面的“中国经验”,与大众生活层面上的“中国体验”完成了合流。中共十九大报告的战略部署,尤其是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部署,进一步表达了这种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对应着“人的全面发展”、对应着人民全面的“获得感”。

  人们看到,从2012年至今,超过6000万中国人摆脱贫困。脱贫人口规模,相当于一个意大利、六个希腊,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全面小康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正由理想化为行动、由行动变为现实。

  人们看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发展推进。坚守在贫困地区三尺讲台的老师,应该会对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出台记忆深刻;在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可能会对“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印象尤深。与宏观抽象的理论相比,街头巷陌的民生变迁,讲述了一个更丰满的“中国故事”,映射了一种更可触摸的时代精神。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发展的评价者,每一项发展成果最终都要经过“人的尺度”的丈量。今天,亿万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们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当“富口袋”“富脑袋”“鼓腰包”已经平常化,人们更关注社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当人们对“全面小康”的理解更加深入,阶层流动、分配公平、社会正义、多彩人生、人与自然和谐已经逐渐成为普遍诉求。这些,其实都能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找到精准的回应。让“获得感”分量更重,让“获得感”精准抵达。

  (作者刘文嘉,中共十九大代表。2017年,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15年,被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15年,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14年,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10年,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现为光明日报评论员。本报记者赵鹏飞整理 作者肖像张武昌绘)

原标题:让“获得感”精准抵达(代表走笔)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01月04日 第 03 版)

责编:吴正丹、武晓芸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