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大同,是什么颜色?是“千年大佛披黑纱,城市处处脏乱差”?还是“清风拂人面,碧水绕古城”?若是近两年没来过大同,你或许会给出一个“黑漆漆”的答案。
把指针拨回2016年,山西省环保厅发布的一组数据很多人不会忘记:2016年,大同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314天,继2013年、2014年、2015年后,再次在全山西省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列第一。
如今,作为中国煤都,从“煤都黑”到“大同蓝”,大同华丽转身,以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绿色发展。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应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严峻挑战,打出一套去产能、调结构、增效益的组合拳,蹚出一条绿色发展新道路。
从“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思想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大同市委市政府把实现“大同蓝”作为推动转型发展、文化复苏、古城复兴的首要任务,视为群众“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用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成果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大同清凉水神堂。李毅摄/光明图片
清洁煤褪去“煤都黑”
从前,大同市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来到大同府,一天四两土,早上不刮晚上补。”2003年到2005年,大同连续3年进入全国污染最严重城市之列。到2013年,大同人从统计数据中惊喜地发现,大同的全年空气质量竟然排名全省第一。此后连续3年,大同空气质量在全省排名稳居第一。
“大同蓝”究竟是怎么来的?就此,记者采访了地理学专家张义丰,他表示“大同蓝”不是风刮出来的,从地理角度看,大同是典型的盆地,污染物不易扩散,如风能刮走雾霾,就无法解释大同过去持续多年的严重污染。“大同蓝”是刮骨疗伤、生态立市干出来的。
“雾霾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空气自净能力是‘大同蓝’形成的支撑条件,效果良好。”大同市环保局局长赵晓宁表示,大同市确立了生态统领、环境先行、空气优先的发展原则,始终坚持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恢复自然植被和森林,建设城市隔离带和城市湿地公园,有效降低城市的温室效应,提升空气自净能力。
大同塔山工业园区——塔山煤矿储装运系统。李毅摄/光明图片
以往造成大同空气恶化的罪魁祸首,是以煤为主的燃料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使用环保型煤是实现“大同蓝”的重要举措。“以前大同市区烟囱林立,每一根都是黑烟滚滚。”大同站北房建供热车间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以前锅炉房烧煤,工作环境非常恶劣,现在实施煤改气后,煤尘飞扬的储煤场没有了,燃烧产生的煤烟也没有了,锅炉房及周边环境都变干净了。
冬季燃煤取暖,是大同古城内居民多年来的习惯。为了治理燃煤污染,大同市以政府补助、专项资金支持等方式,每年冬季向古城内平房居民每户免费发放1吨、成本价提供2吨环保型煤。仅2015年和2016年两年,大同市用于环保型煤补助的资金达2000万元。据统计,大同市古城内平房居民已由原来的4万户减少至1000户,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1250吨、氮氧化物282吨、烟尘1870吨。
大同,这座曾经以煤为荣的“煤都”,如今大做“去煤”文章,以高端产业链搭建城市发展新的生态骨架,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
在大同市南郊区的同煤集团塔山煤矿,一眼看到的是“上不露天、下不落地”的现代化煤矿,千万吨级的煤炭生产线都是全封闭式运营。塔山煤矿综采三队负责人史利说,塔山煤矿的自动化综采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生产环节几乎不产生污染,真正实现了“黑色煤炭、绿色开采”。
大同晋能旭升光伏电站。李毅摄/光明图片
新能源助力“大同蓝”
大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重化工基地,境内含煤面积632平方公里,累计探明储量376亿吨。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来说,过去煤炭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所占的份额超过50%。
丰厚的煤给大同带来过荣耀,但“一煤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也留下了阵痛,多年的历史欠账让大同的环境疮痍满目。由于采煤业的过度发展,大同变成了一个地表沉陷严重、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城市,大片的采煤沉陷区成了大同人的痛。采煤沉陷区的治理也让大同人伤透了脑筋,这道高难度的考题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大同蓝’是大同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构成、铁腕推进工业节能减排的结果。”赵晓宁指着矿区周围一处处新能源光伏发电基地说。
“一个100兆瓦的新能源电站25年内可提供32亿度绿色电力。相当于节约煤炭105.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6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4万吨、减少粉尘排放1600吨。”赵晓宁说。
大同光伏“领跑者”基地220KV汇集站。李毅摄/光明图片
大同在光伏“领跑者”计划中找到了答案,该计划通过建设先进技术光伏发电示范基地、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等方式实施。
2015年年初,国家能源局正式推出光伏“领跑者”计划。同年6月25日,大同市采煤沉陷区获批成为我国首个光伏“领跑者”计划示范基地。大同光伏“领跑者”项目从获批到13个基地并网发电,只用了370天。
2017年6月29日,全球首座熊猫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大同县熊猫光伏发电项目经理姚建伟介绍,该电站装机总规模为100兆瓦。
如今,湛蓝的天空下,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沿着山势整齐排列,在朝阳的映射下熠熠生辉,一座座模块化预制仓式变电站矗立在光伏阵列中,通过条条“银线”将清洁能源输向远方……这片地表塌陷、杂草丛生的采煤沉陷区,现在已是国家光伏发电示范基地,成了转型发展的新优势。
大同在光伏电站规模化建设的同时,也解决了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治理难题,有效改善了采煤沉陷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现在,大同光伏“领跑者”项目总投资84亿元,运行期年平均上网电量13.8亿度,标志着我国光伏行业进入先进技术规模化应用阶段,在光伏发电领域创造了“大同模式”。将来,全国会有更多的城市用上来自“煤都”的新能源。
重生态实现“新绿都”
大同地处山西北部,生态脆弱。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再加上长期战乱、只伐不造,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剩下残次林38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1.8%。
为了留住更多的蓝天,大同市委、市政府发出“守护大同蓝,再造大同绿”的动员令。近年来,大同市增加投入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恢复植被和森林。2014年大同跻身国家园林城市,使“煤都”成为真正的“绿都”。
2017年3月,大同县聚乐乡上羊落村的黑山造林绿化现场热火朝天,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热情高涨。从南部的落鹰山到北部的采凉山,从西坪沙漠公园到火山群森林公园,大规模的造林绿化打造出一大批规模连片的精品造林工程。一座座荒山秃岭变成了一座座绿色丰碑。
火山群森林公园防火员李海山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这树可真是没少种啊,你看这天也蓝,树也绿,空气也好,后代儿孙们真有福啦。”据统计,目前大同市共有30万亩以上规模的连片工程2处,10万亩以上的工程8处,10万亩以下1万亩以上的工程56处。从高山到平川,从城市到乡村,大同处处呈现出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的新景象。
大同市林业局局长张宏东说,通过打造大林业生态片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同绿”,不仅有效改善了大同市就地起尘、水土流失严重的脆弱生态,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筑起了一道道屏障,同时也为“大同蓝”的形成打下了绿色基底。
近年来,大同市持续加大城市绿化工程建设力度。2011年,大同市被命名为“山西省园林城市”,2014年又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让百姓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感受到清新、体会到美丽”是大同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果,这为大同增添了浓重的绿色基调,越来越多的大同人开始享受青山碧水、蓝天白云带来的生态红利。
“10年前,大同的天就像扣了个黑锅盖,狂风肆虐尘土扬。”在大同老城生活了40多年的居民李毅说,如今生态文明正成为大同越来越清晰的发展主题,使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愈加魅力四射。几年前他为了古城整体开发搬了出去,如今他言辞间难掩喜悦:“现在的大同晚上能看到星星了!”
“大同蓝”这块生态环境的金字招牌也成了大同市新的城市名片。大同市市长马彦平表示,大同将会更加重视打造“大同蓝”这一品牌,挖掘区位优势,吸引包括京津地区在内的更多朋友来大同。
2016年,大同成功主办了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打造了中国大同古都灯会、方特欢乐世界、大同国际骑游大会、全国热气球锦标赛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2017年中国大同古都灯会更是吸引了430多万名游客,创下了大同冬季旅游的新纪录。这其中,“大同蓝”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2018年的灯会即将开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将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文韵流芳的大同古城里徜徉。(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李建斌 杨珏)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03日 07版)
责编:丁洋涛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