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珍,中共十九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高度重视文化思想建设工作,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需要思考和解答的理论命题,也是文艺工作者必须承担的现实使命。
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传统。一般来讲,传承三代以上、对人类有意义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存在皆可视为传统。因此,传统文化并不仅指那些距今遥远的古代文明,当然也包括自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争取自由解放、用热血锤炼的革命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不仅是包容的、开放的,而且是创新的、生长的,我们既不会泥古复古,固步自封;也不会数典忘祖,邯郸学步;而是要在加强文化自信的前提下,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吸纳和消化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和文化经验,着眼于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战略,开拓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之路,创造出不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成果。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他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正确的文艺创作方向和“双百”方针,他为未来的文化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文化工作者既要志存高远,更应脚踏实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贴近大众、关注现实,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真正属于时代、属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实践证明,脱离时代氛围会让文艺创作变成无源之水,而无关人民痛痒的作品会变成无病呻吟。当然,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是丰富多样的。我们无法创造出一把文化功用的万能钥匙。我们只能从人民利益出发,从社会现实和创作实际出发,尊重艺术规律和创新意识,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优化文化生态系统,努力创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艺术精品。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应当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在文艺创作中,品位是指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层级,越是优秀的文艺作品、经典作品,其品格所处的层级越高。品高则人仰之,品低则人抑之。格调是指文艺作品的整体形态所显现的风格、神韵、气象,格调为人所创又反过来影响人自身。
习总书记从问题意识出发,提出对享乐主义、娱乐至死风气影响下的文艺界的“三俗”现象坚决抵制。所谓庸俗,是指平庸、鄙俗,向低级趣味靠拢则成为低俗,对低级趣味屈膝投降就形成媚俗。“三俗”现象的存在,是不具有正能量和创造力的不健康的消极现象;其无法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有悖于广大人民对于美好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向往。只有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出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才能发挥文艺对人民精神的引领作用,以及对人民心灵的陶冶作用。当前,文艺创作中的“三俗”现象虽然是局部的、个别的、极少数的,却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对其听之任之,视若无睹,而应当认真审慎地划清庸俗和通俗的界限,提升从业者的思想、道德、审美水平,使文艺创作既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人民性和最广泛的接受性,同时又能够使文艺在健康的前提下繁荣,在繁荣的基础上提升,从文艺的高原迈向高峰。
(作者宋宝珍为中共十九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原标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走笔)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0月26日 第 07 版)
责编:侯兴川、武晓芸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