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要复制中国“共享经济 ”先学学背后的大智慧

2017-10-17 15:53:4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国外企业在引入“共享经济”的过程中意识到,要让“共享经济”健康地融入当地,规避乱象,不是一味机械复制就可以的,还必须借鉴中国的管理经验,学学背后的“大智慧”。

3.jpg

海外网10月17日电 中国“共享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风生水起,在全球掀起了“复制”热潮。国外企业在引入“共享经济”的过程中意识到,要让“共享经济”健康地融入当地,规避乱象,不是一味机械复制就可以的,还必须借鉴中国的管理经验,学学背后的“大智慧”。

新趋势!中国“共享经济”风靡全球

提到中国近年来的创新商业模式,不得不提到愈趋成熟的“共享经济”,尤其是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目前,共享单车模式已进入新马泰、日本、英国、意大利、美国等海外国家,海外企业很快从这种商业模式中看到了其前景广阔的一面,纷纷追赶效仿,如此,“共享经济”就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潮”。

美国“福布斯新闻网”就对此发表评论称,中国本土企业带来的“共享经济模式”正在掀起一股新趋势,美国企业也在争相模仿。从“共享经济”的传播中,能看到中国的本土企业有能力进入新市场,引领全球的新经济潮流。报道称,这不但展示了中国企业有能力在遥远而陌生的环境中开展商业活动,还很好地说明,中国的科技与商业模式是怎样被西方所复制的,这与之前的状况恰恰相反。

美国“维尔德新闻网”也发表报道称,为了应对越来越严酷的竞争,美国企业正在想办法更好地利用中国发明的“共享经济”,以求在美国市场中脱颖而出。

中国共享单车企业进入日本市场也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日媒对中国共享单车表现出“敬仰之意”,称共享单车设计时尚、应用金融科技、云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提供新颖的出行服务表现,开拓日本市场具有良好的机遇。

今年5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度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的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00万人。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585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

咋融入?先向中国“取取经”

不过,国外企业也意识到,要借中国“共享经济”的东风,不是一味机械复制就可以的,还必须考虑怎样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融入当地,这一点上,得向中国取取经。

美媒称,共享单车必须因地制宜,根据美国人的习惯和身材生产单车,另外,不但要满足美国在环保、用料、投放规模等方面的要求,还要考虑到美国的人口密度与气候差异,美国企业将在这些方面进行打磨。

美国共享单车Limebike的投资者就受到中国“摩拜”与“ofo”共享单车的启发,认为“共享”单车必须要争取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合作,并且,还要根据每个城市不同的情况调整部署。

LimeBike通过对中国共享单车的观察与对美国市场的调查得出结论,通过和政府建立良性互动,共享单车是能建立积极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模式。

10月16日晚,美国共享单车LimeBike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完成后,LimeBike融资总额将增至6200万美元。预计年底前,LimeBike将在美国投放5-7万辆共享单车,目标服务全美30个以上城市和校园,并计划登陆欧洲市场。

除了美企的认可,美国西雅图市政府对于共享单车的发展也很有信心。据CNN报道,西雅图市交通部长称,“与其让新科技被动渗入我们的城市,不如主动和这些公司合作,试着跑在科技发展前面”。

避乱象!还得学中国管理“大智慧”

“共享经济”确实充满了商机以及可发展性,但在相关法规尚未完善之前,共享单车业务迅速扩大,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共享单车数量超过自行车停车场的容纳量后,过多的自行车会被高高堆在路边,妨碍交通。

外国企业在复制中国“共享经济”的过程中也看到了这点,纷纷想办法规避乱象。外媒也意识到,要想让“共享经济”在本国健康发展,还必须借鉴中国的管理经验。

《日本经济中文网》10月17日就发布文章,介绍中国对共享单车的管理经验。报道称,北京市决定暂时禁止共享单车的新增投放,并要求企业配备误差在15米以内的高精度定位装置,以及在APP上标识出禁止停放区。为此,还明确了有可能威胁步行者安全的场所和消防道路等不得指定为停放区的场所。这些都是有借鉴意义的管理经验。

不过日媒也指出,虽然近年日本各级政府也制定了许多鼓励自行车出行的政策,并且在东京等地推动“自行车社区”(Cycle Community)模式,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上还存在困难。原因在于,日本对新的服务风险承受能力偏弱,手机支付普及率不高,借停点过少难以发挥共享单车“随借随停”的优势,民间企业在共享单车服务中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等。这些都需要从中国管理共享单车的“大智慧”中借鉴。

8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共享业态,多聆听用户心跳》,很好地为“共享经济”的监管提出建议。文章称,对相关部门来说,监管是共享业态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不容有失。这是一个完善市场机制、调整政策法规的机会,可以让随后出台的监管政策更加公平有效。对共享经济多一些包容,它们就会走得更从容。同时,包容不是纵容,依法依规监管好共享项目,让用户获得更舒适的体验,它们才能拥抱更加广阔的前景。

经过海内外企业与政府的不断摸索,中国“共享经济”将呈现出更多可能性。同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将随着“商业模式”的输出席卷全球。(综编/海外网 杨佳)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杨佳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