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蹄疾步稳

2017-10-10 15:33:36来源:海外网
字号:

blob.png

今年5月,广州港南沙港区集装箱三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资料图片

blob.png

港珠澳大桥正在书写着中国桥梁工程的史诗。纪顺利摄(人民视觉)

“振华30,世界上最大的起重船,中国自主建造……它正前往伶仃洋海域,完成一项世界瞩目的工程——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安装。”

近期播出的《辉煌中国》电视纪录片第一集《圆梦工程》,将镜头对准了中国交通建设领域的一个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

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由跨海桥梁和海底隧道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今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这标志着先后经历13年论证、设计、施工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对于中国来说,这55公里连接的不仅仅是粤港澳三地,未来这里的5.6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将是继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之后,世界经济版图上又一个闪耀的经济增长极。

经济发展排头兵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南大门,30多年来借改革开放春风,经济高速腾飞,发展活力涌现,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之一。

2015年3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到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继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部署相关工作后,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签署仪式。按照协议,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在这一承载着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目标的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稳中有升,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设,创造了许多利好,就我家来说,收入就提高了不少,真是赶上了好时候。”来自香港的杨先生现在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接受本报采访时,他情不自禁就笑了。像他这样的普通居民还有很多,大湾区经济的发展无疑对湾区民众的生活产生了重要作用。

的确,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占全国土地面积不足1%,人口数量不足全国总人口的5%,但它却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约13%的奇迹,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发展空间大、经济密度小、发展速度快等特征。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面积、人口、GDP规模上都可等量齐观。

粤港澳大湾区的蓬勃发展同样吸引了国外专家的目光。“粤港澳大湾区很容易让我联想到我们美国人所说的(旧金山)湾区。不过,粤港澳大湾区比美国的旧金山湾区更大且更具朝气,而且粤港澳大湾区的人们更加渴望进步与新发明。粤港澳大湾区的这些城市很美,宜居,让人十分期待到这儿参观,到这儿工作。”诺奖经济学家托马斯·萨金特评价说。

在艾默生总裁孟瑟看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一个非常智慧的战略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潜力巨大,我认为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互联互通、政府合作等重要方面甚至已经超越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未来将有更多领域涌现大量商机。”

创新驱动领头羊

粤港澳大湾区取得了瞩目的经济成就,创新无疑成为最具贡献的一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宁卡表示,广东将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创新发展高地。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港珠澳大桥年底就应该通车了。以前从家里出发去香港,要2小时左右,往返船费接近300元。大桥通车后,预计从珠海到港澳要快不少,通行费用也会相应减低一些,那时我们就能直接开车去港澳啦。”谈到家乡的创新与变化,来自珠海的车雨浓激动地说,满满自豪感溢于言表。

近年来,政策创新不断得到落实。两地教育机构、人才的交流两地频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成开学,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等创新创业平台不断落地,支持香港青年到内地创新创业发展。

政策指导下的科技创新更是独占鳌头。深圳大疆科技,目前已经是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的领先者,其创始人就是在香港学习后,再借助于深圳完善的工业链将创新变成现实。在大湾区,创新型平台为许多有想法、敢实践的人提供了发光发热的舞台。

“它为我们这些正在奋斗、拼搏中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景不可估量。正因如此,作为从北方来到珠海的外地人,我也在筹划着近几年就把自己变成‘珠海本地人’,希望有关的创新政策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福利,让创新的阳光照亮我们的生活。”谈到创新,来自北师大珠海分校的梁冉对粤港澳大湾区信心满满。

“我们要看到现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已不仅是科技方面的创新,而是一种更加全面的创新。”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创新战略研究室主任姜江指出,“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不完全是科教短板,体制机制的障碍更需注意,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创新发展对于中国其他城市群具有极大借鉴意义。”

姜江举例称,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南沙、前海蛇口和横琴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和金融服务创新,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跨境资源流动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都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先行先试,突破向前,不断为整个中国的全面创新贡献经验。

机遇与挑战并存

刘先生是深圳一家民企的老板,他下海经营多年,辗转多地,当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踏上祖国南端这片土地,就是希望可以利用好深港澳的优质资源,在互联互通中激发企业潜力。“粤港澳大湾区整合了资源,形成金融互补、贸易互补、经济管理互补的超强经济联合体,拥有其他城市群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刘先生当初所期待的“珠联璧合”正在逐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采取“9+2”城市群组合,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禀赋优异、交通路网密集、产业基础雄厚、金融产业发达。

“粤港澳大湾区应运而生,将成为粤港澳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多个经济领域都能从中受益。”9月22日,首届大湾区大型基建项目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在广东佛山举行,参加完论坛后,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国众联资产评估土地房产评估咨询公司董事长黄西勤感慨地对本报表示,就拿我们工程造价咨询行业企业来说,通过大型基建项目的管理创新和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机遇,广东的专业组织、专业人士与港澳专业组织、港澳专业人士可以开展“深、高、新”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市民、年轻人能够在湾区建设中得到什么样的实惠?”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认为,最关键一点,就在于能够有一个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更加适合创新创业的平台,人们能够从湾区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发展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炼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的条件,可以成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粤港澳大湾区历史背景雄厚、既有成就突出、未来潜力无穷。”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刘瑞明对本报表示,“珠三角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深圳创新经济发展良好,但人才资源等方面比起港澳略有劣势;港澳产业结构则相对单一。粤港澳大湾区是一种新的区域合作模式的探索,随着它的不断推进,可以实现区域互补,形成更大的城市群。”

提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受益者,刘瑞明表示是大家都受益,粤港澳大湾区会使得港澳作为分工角色,融入大陆这个更大的经济体,获得更好的发展。

香港人陈家华2005年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金融专业,之后在香港中文大学读研,毕业后来到深圳的一家金融公司上班。如今提起广东,用他的话说是:今日不同往昔,我更愿意留下来。

专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内强腹地,外接东盟,东向海峡西岸经济区,西朝北部湾经济区,北为长江经济带,南面东南亚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崛起,不仅有利于加快广西、湖南、江西等地的产业梯度转移,而且形成面向东盟的海陆国际大通道,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

不过,曹文炼也表示,要下好粤港澳大湾区这盘棋,除了向高手学习,每一步落子前还需慎重。(叶晓楠 马明阳 舒博悉)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0月01日   第 05 版)

责编:童芳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