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巴吉村奔小康的实践

2017-10-10 08:57:44来源:海外网
字号:

blob.png

图为国道旁巴吉村的入口。

blob.png

图为现任村支部书记米玛在村委会大院里讲述巴吉村这些年的变化以及带领大家共同富裕走过的路子。

blob.png

图为达瓦央宗夫妇在新建的房子中讲述他们的致富之路。

blob.png

图为致富带头人格桑旺久的家。藏式二层小楼是巴吉村民居的典型样式,家家户户庭院里果树繁茂,苹果、梨子、李子清甜可口。

blob.png

图为巴吉村村头的一段老围墙,象征着这个村子的过去。

blob.png

图是巴吉村现在的样式,院墙新立,雨天村路不再泥泞,偶尔穿行的牛羊和行人各行其道,和平共处。

在西藏东南部的“藏江南”,雅鲁藏布江边的山间谷地上,有这样一座小村庄。全村农牧民不足100户,去年经济总收入超过1900万元。记者到访的9月初,这座堪称“高原氧吧”的小村庄还保留着夏日的余温,家家藏式别墅,庭院错落,瓜果飘香……映照着大山、河流、蓝天与云雾,巴吉村仿佛就是“远方”。

但它并非向来如此。如今村头还保留了一段土篱笆墙,弯曲陈旧的泥土,映照着这座高原村庄一分一寸的变化。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访巴吉村;2011年7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习近平以中央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再次到访。

探访、问询、嘱托,政策紧锣密鼓地出台落实,村民大胆放手地去闯去干,巴吉村有了今天的样子。

共同富起来人人受益

回忆起2011年习近平作为中央代表团团长到访的场景时,50岁的村民格桑旺久印象最深的一句嘱咐是,一起富起来才有意义。

2011年,格桑旺久就已经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当时家庭收入五六万元就已经了不起。富起来,是整个村子最大的期待。

桑杰当时是巴吉村党支部书记,他作了村里基本情况的汇报。“总书记嘱咐我要向江苏‘天下第一村’书记学习,我们想方设法要把集体经济搞起来!”桑杰说。

真的做起来了。从2011到2017,巴吉村的集体经济几乎从零开始,到如今村民人人享受集体分红。2016年巴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1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

从林芝市驱车前往巴吉村,沿途会经过一个搅拌站,水泥砂浆在这里加工成建筑原料。不远处整齐排列的安居工程小区,以及林芝新城的大批建设项目,让这个规模不大的搅拌站颇有“用武之地”。巴吉村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离林芝市城郊仅一公里,又沿着318国道线,这样的区位优势,让巴吉村干集体经济有了很好的选择。

宏鑫商砼有限公司如今由全体村民入股,企业年收入达3000万元,并提供了53个就业岗位。还有雪域江南宏鑫建材市场,巴吉村以土地入股,签订25年的土地经营使用合同,巴吉村村民由此可以获得长期而稳定的收入,去年租金为450万元。

加上大柏树园林景区,措木及日景区,巴吉村的集体经济有声有色。现任村支部书记米玛说,以前村民各干各的,没有集体产业,现在集体经济搞起来了,去年6户贫困户,也在年底纷纷脱了贫。

“现在的村委班子很能干,大家也团结一心,家家户户勤劳致富。”格桑旺久作为八一镇的人大代表,对当前村里的情况感到欣慰,同时也念念不忘政策的功劳。这几年,林芝市、巴宜区两级财政共投资2300万元,硬化村道、新建管道系统、改造旱厕、林木绿化……巴吉村便成了如今设施齐备的村。“城市有什么我们有什么。”米玛说。

运输旅游红红火火

2011年,桑珠次仁走在迎接中央代表团的村民队伍中,他们穿着藏族的节日盛装,夹道欢迎党中央的慰问。桑珠次仁的侄子3次被抱起,除了莫大的荣幸与兴奋,桑珠次仁还记住了这样的一句嘱咐,大胆去干去拼搏。

在高原藏区,村民的活计原本不是太多。“2000年左右之前都靠砍树伐木维持生活,虽然来钱快,但由此致富的很少,也很难持续,跟生态保护更是冲突。”老村支书桑杰说。然而如今,几乎家家都有了机械设备,男士跑运输操机械,女士搞旅游做生意,日子慢慢红火起来。

如今,许多家庭年收入已经达到二三十万。桑珠次仁便是其中的一例。几年前在村里车队的带领下,他贷款15万元买了一台挖掘机。接着工地上源源不断的活儿,桑珠次仁还清了贷款,加上每年集体经济分红,年收入20万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低息贷款帮了他不少忙,“家具更新了,小车买了,挖掘机有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

这样的“翻天覆地”在达瓦央宗家同样明显。在低矮的小平房旁边,一座两层别墅小楼正在施工。前者是2013年她和丈夫结婚5年时花3万元建的,而后者预计投入是100多万元。刚开始生活的确拮据,后来丈夫以分期付款的形式买了一台挖掘机,建筑施工的活儿带来不错的收入。达瓦央宗则靠着在村里的旅游景点卖土特产,每年收入五六万元。一边干活一边还款,如今他们已经有了两台挖掘机,一辆双桥运输车,一辆小轿车。

“政策也很好。建房国家有补贴,种地有补贴,看病可报销,住院分娩有奖励,小孩上学不用花钱。我们也得好好干。”达瓦央宗这样说。

西藏全区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实现了从小学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教育“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得到落实;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农牧民每年免费体检一次……近5年,西藏每年七成以上财力投向民生领域,仅去年就安排财政资金1266亿元用于教育等民生领域,较2012年增长98.7%。

带头领队,相互提携。大胆去干,去拼搏的劲儿也在村子里蔓延开来。“以前贫富差距很大,现在我们要共同富裕。你有我有大家都有。”格桑旺久说。

汉藏团结一家亲

格桑旺久还是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15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从2011到2015,他都记住这样一句话,民族团结是生命线,要搞好民族团结。

在巴吉村,民族团结那么显而易见,又那么不易觉察。“在工地上藏族要和汉族打交道,旅游生意也是面对汉族客人,村里的田地许多都承包给汉族,现金的技术和经验也主要是跟汉族学习。”在格桑旺久看来,同吃同住的藏族和汉族之间,实际上也已经没什么分别。

巴吉村所处的林芝市,也是一个藏族为主体,汉、门巴、珞巴等10多个民族聚居的区域。在青藏高原上,各民族守望相助乃是必需和现实。以林芝市为例,如今全市各民族通婚家庭达到2374户。

看看巴吉村的来路,也会发现藏汉之间的彼此帮扶才助它行至如今。村上宏鑫商砼有限公司的员工中,藏族28名,汉族25名。一个汉族带一个藏族,教驾驶技术、出纳会计,越来越多的致富能手在这里成长起来。

65岁的藏族人西罗是更特殊的一位,中专毕业的他跟着汉族人王会计学了两年,现在招呼着搅拌站上所有的金钱往来。一辈子的农民在年迈之际当上了会计,每月领着5000元的固定薪水,这是他没有想过的。

当然也有内地的汉族人在巴吉村扎下根。格桑旺久家里的10亩土地都出租了,其中4亩就是租给来自四川的汉族同胞,因为对方经济条件不好,格桑旺久主动降低了租金,市场价800元一亩的时候,他的价格是500元,后来涨到两三千元一亩,他的价格是1000元。

“作为一个民族代表,我有责任带头、帮扶、教育村民。”格桑旺久说,民族团结就是一个相互尊重的过程,村里的一切发展,民族团结是基础。

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老村支部书记达龙的一生有许多感言。1966年,作为西藏百万翻身农奴代表的他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2011年,作为巴吉村的一员,他见到了前来探访的中央代表团团长习近平。“小的时候见到毛主席,老的时候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我这个71岁的老头子很满足。一辈子说不完对党中央的感激,党的照顾让我们备受鼓舞,上下齐心加油干,大家日子很好过。民族团结,什么都好!”老书记达龙把手捧在胸前说。

春风化雨入高原,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座小小村庄的变化,折射着党中央关心与厚爱下,祖国西藏的点滴变化。(本报记者 李 婕文/图)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0月10日   第 06 版)

责编:童芳、吴正丹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