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茂村新貌
在湖南的邻省贵州,过去被称为“荒茅田”的贫困村——花茂村不仅成功实现脱贫,而且还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的花茂村山川秀丽,传统风貌资源丰富,古法造纸、土陶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其中,土陶制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洋铁盆流行后,土陶作坊逐渐转产、倒闭,该地区的土陶作坊仅存母氏陶艺一家。当时,母氏陶艺第四代传人母先才曾想过放弃,但2014年以来,花茂村创新性推进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同步飞跃,把新农村与旧土陶完美结合,传统工艺与新兴产业相得益彰,花茂陶艺又迎来了新的生机,“政府引导和帮助我传承陶艺,教我怎么经营,陶艺馆才发展得这么好,我做陶的地方扩大到了400平方米,规模增大了。”
母先才在做陶艺
母先才如今开了一个陶艺工作室,这两年的收入比之前翻了近十倍,身为土陶艺人的他生活不再清苦。母先才说:“这两年的变化最大了,2014年以前我的年收入只有3万元左右,近一年的纯收入有30多万。原来做的是实用性的土陶罐,又大又不赚钱,现在转型了做的是花瓶摆件之类的,客人非常喜欢,全国各地的客人都有过来买。”
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特色,花茂村把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与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取得了成效。花茂村所属的枫香镇党委书记帅波总结说,通过特色文化产业精准扶贫,贫困人口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等第三产业,有利于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现在我们扶贫是要变输血为造血。造血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注入,造血功能应该不会持久。另外文化产业可以直接给贫困户起到帮扶的作用,比如我们的文创产品带动贫困户就业。再一个,旅游方面也需要文化的引领,文化是灵魂,虽然看不见,但是在精准扶贫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布塄沟村、十八洞村、花茂村的故事其实只是近年来中国各地推行精准扶贫所取得实效中的几个普通典型。据统计,从2012年至今,中国共有5564万人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中国的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经验对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记者 董丽微)
责编:吴正丹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