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鄂尔多斯9月21日电 “今年腾格里沙漠绿化本来订货100万株,最后只发了30万株……”尽管已经过去几个月了,当“防治荒漠化·库布其在行动”网络媒体行记者走进鄂尔多斯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时,村支书周玉小向记者们谈起村里沙柳种植项目时,又一次提到了他久久不能释怀的憾事。
官井村种植的沙柳。中国青年网记者 谢东樱摄
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地处库布其沙漠边缘,是库布其沙漠南缘的风口。上世纪八十年代,官井村无井、无电、无路,饱受风沙之害,村民们实在不堪其苦,在高林树的带动下官井村开始了植树造林治沙行动。上世纪90年代,鄂尔多斯市和相关旗区明确“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本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生态重点工程的主导引领作用,开发推广各种治沙技术,沙柳以其“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涝淹不死”成活率高、适应性强、抗旱耐贫瘠的特性,成为官井村首选的大面积种植的树种。如今,全村所有的宜林地带全部种上了树,林地总面积达到16.8万亩,其中沙柳12.3万亩。
李军和陈军指着地上的灯箱草说,以前村民们吃不上白面,只能吃上小米和用灯箱草籽磨成粉做成的灯箱窝窝,现在白面不仅成了最普通的面食,他们还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新房,家家都有了汽车,沙漠公路通车后的便利,让李军觉得当初从中旗买完三轮车开回家用了足足一天时间的经历,都成为了久远的回忆。中国青年网记者谢东樱摄
万亩沙柳筑成一道绿色屏障,不仅挡住了风沙南进的脚步,也让昔日户均收入不足千元穷得叮当响的官井村民靠着这种沙漠中最顽强的植物改变了生产生活环境,脱掉了贫困帽子。48岁的李军现在是官井村的治沙大户和植树大户,种植沙柳3003亩,每年仅出售沙柳种苗一项收入就有3万多元,加上家里一百来只羊及一百亩种植玉米和苜蓿草的收入,全家年收入能够达到6到7万元。村民陈军告诉记者,他家4口人,有3500亩林地,60亩耕地种玉米和苜蓿,羊有一百多只,加上每亩6.25元退耕还林每年5万元的林业补贴款,他们全家年收入有10万元左右。像他们这样的林业大户,全村共有65户,为了带动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他们发起组建了当时全区首个林业专业合作社——达拉特旗绿森源林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由该村村委会牵头负责,对外联络市场,拓展销路,对内组织货源,管控质量。
责编:吴正丹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