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丝路精神 共促和平发展

“丝绸之路文化行”主题论坛发言摘编

2017-08-15 04:49:03来源:海外网
字号:

8月10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共西安市委主办,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和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2017年“丝绸之路文化行”在陕西西安拉开帷幕。活动期间举行了“一片土地和她的故事”主题论坛,来自主办单位的领导、“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作家、陕西当地文化学者相继发表主旨演讲。我们特刊发论坛发言摘编,以飨读者。

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4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它不仅推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增进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也唤起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为世界开启了一段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新旅途。如何让世界理解古老的丝绸之路精神,认同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关系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而这些,都离不开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

近年来,在人民日报社编委会领导下,人民日报海外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拓展海外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通过“造船出海”“借船出海”“组船出海”等多种形式,努力创新话语体系,拓展传播渠道,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践行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的职责,初步形成了“一报一网一端两微”的立体传播格局,并在对外传播中实现同频共振、协同发力。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宏大背景下,人民日报海外版将继续站在对外宣传的制高点上,讲好历史、讲好传统、讲好友谊,尊重差异、求同存异;继续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人民日报社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 王树成)

传之久远的丝绸之路文学读本

“一带一路”建设是合作共赢之路,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之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的前提是有效沟通。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认识世界,我们也需要更好地介绍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是有效沟通的需要。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需要下应运而生。文库定位于“丝绸之路的文学读本”,是对当下中国丝路沿线各地区自然、历史、人文的生动记录,更是对中国故事的美丽讲述。希望这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能够成为城市名片、中国名片,传之久远。

作为出版“国家队”,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始终把服务大局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集团公司及所属各出版单位围绕“一带一路”做了大量工作。如创办了中外出版翻译恳谈会暨“一带一路”出版论坛,现已举办两届;先后出版了《“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一带一路”年度报告(2017年)》等“一带一路”相关理论著作。我们将继续努力建设出版高地,构筑内容高峰,认真落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要求,共同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职责。(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 王涛)

努力将西安打造成丝路文化高地

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讲述好丝路故事、传承好丝路文脉,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集萃了中国当代文学名家的散文佳作,艺术展现了丝路沿线的人文历史和地域风情,体现了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化担当和智慧才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丝路文化精品。

西安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灿烂辉煌的无数故事,书写过中华文明的精彩华章。西安,丝路印记深邃久远,丝路情谊历久弥新。西安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红军长征、八路军办事处、西安事变旧址等多处历史建筑,述说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蕴藉深厚的革命精神力量,彰显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前,西安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和“五个扎实”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承丝路精神,传承丝路文脉,努力打造“丝路文化高地”。“丝绸之路文化行”系列活动的举办,必将有力地促进西安的文化建设,必将在西安“丝路文化高地”建设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衷心希望各位文化大家名家在西安多走走,多看看,为我们建设“丝路文化高地”多指点,多帮助,用各位文化大师的妙笔,展示丝路文化高地的新面貌,书写当代丝路文化的新篇章。(中共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吴键)

重振郑和精神与海上丝绸之路

现在“一带一路”是最热的词。千百年来,这些最古老、最壮观、最伟大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经济交流的大动脉,也是文化交流的大运河。高瞻远瞩的中国领导人,今天把视野从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扩展到海洋,重振海上丝绸之路,向海洋进发,造福于中华民族,这是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回望历史,浩浩荡荡,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壮丽的诗篇,也是人类航海史第一个高峰。在世界史上,航海总是与探险、发现、征服、掠夺联系在一起,然而郑和的航海既没有野蛮的征服与掠夺,也没有血腥的摧残和杀戮,从没有掠夺他人一分财富,从没有占领别国的一寸土地,从没有伤害一个无辜百姓。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与世界各国和平友好增进友谊,互通有无发展贸易,传播借鉴交流文化,观天测地绘制海图,造船航海振兴科技。

郑和是世界上最早的洲际航海家,过去受全球范围内的“西欧中心论”的影响被忽视,现在随着亚太经济时代的到来,“一带一路”中国驱动新型区域合作机制的拓展,郑和精神唤起中国民众的爱国主义热忱。爱国主义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富强的源泉,郑和鞠躬尽瘁,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的伟大精神,必将引领我们振兴中华,走向世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丹增)

把这片土地的故事讲得更有滋有味

我写过《北京滋味》,也写过《成都滋味》。我问自己,你能再写出篇《西安滋味》吗?哪里敢!

若想写出这片土地的筋骨、神韵、滋味儿,写出你的陶醉直至让读者也跟着你陶醉,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的感慨是读了贾平凹那篇《老西安》所引发的。贾平凹已经和西安的“精气神儿”融为一体了。他写出来的,不光是一座城市的故事,更是一座城市的筋骨;不光是一座城市的风貌,更是一座城市的心事;不光是一座城市的过往,更是一座城市的神韵。所以,不管我们写的是哪块土地,我们讲的是谁的故事,我们先要和那土地、那文化、那历史、那情怀融为一体。

在我们这个时代,无论是文学还是我们的读者,都面临着渴望拓展的视野。因此,关于一片土地,无疑应置之于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展现。于地域文化的浸润中养成的个性,也亟待到别样的风景中去展示。那样将可能使我们的故事,跃动起时代的活力和冲动。

在一个喧嚣而骚动的时代,在一个故事频生色彩缤纷的洪流里,亟待我们以更高的追求,开展我们的创作实践。一片土地,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环境的保护都不可或缺。但讲好我们的故事,也在期待之中。中国的大都市,时不时就为自己所涌现的地标而惊喜,那么,我们文学的产品,能不能成为展现时代精神的情感地标呢?(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 陈建功

丝路给我们提供了写作富矿

丝路给我们提供了开采不尽的写作富矿。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许多古代的、现实的、朝气蓬勃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写。现在文学的国际题材很少,“一带一路”给我们的文学写作带来宏大的国际视野。比如企业家、文化人去丝路各国,每座城市、每个故事、每个细节的背后都有黄钟大吕般的历史回音。

一旦有了世界视野、丝路格局,又善于在动态中把握,你会发现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有关联,都是在运动中发生血缘交汇而孕育新的生命。写作有了大格局,具体素材就有了可洞悉和可感染的力量。

丝路有的地域特别苍凉、苍莽,这就把人的个体生命推到宇宙空间的大气场中。孤独使人强大,荒原可能触发哲思。只有走进荒原,跟风沙、骆驼、苦难为伍,人的主体意识才会觉醒、壮大。你会感觉到人是天穹地幔这个大生存环境中最有力量最有智慧的。人的内部世界得以丰富地展示出来。

丝路非常美丽。丝路的美不是单一的。丝路具备了各种美的形态。有雄强、古朴、凝重、苍莽之美,也有繁茂、灵秀、诡异、艳丽之美。应该很好地发掘这些美的矿藏。

丝路很可能给我们的文学写作带来一些新的元素,只要好好的体验和吸收,变成自己创作的营养,笔下就会大不一样。(文化学者、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 肖云儒)

壮大精神世界 丰富情感表达

着手丝绸之路的写作之前很忐忑,感觉青藏高原和丝绸之路关系不太紧密。后来发现,仅仅唐代的丝绸之路就不断从阻塞到通畅,这时候丝绸之路出现了南线,从成都起始,到阿坝、青海,又回到丝绸之路,可以肯定的是,这里也以某种程度参与丝绸之路不同文化的交往。

通过对丝绸之路历史的理解,我确确实实增长了很多见识,得到很多新启发。“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人,特别元气充沛,不光互利共赢,还有开阔的心胸、开放包容的精神。在开放的胸襟当中,中国人壮大了精神世界,丰富了情感表达。今天,我们回顾丝绸之路时,既要牢记我们祖先创造的一些辉煌,也要遵循那些创造辉煌的文化启迪和精神启迪。

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说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意经”,尤其包含文化的互相渗透、互相交融。我们把这个地带看成各个国家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在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中凝聚我们共同的美好未来,重建美好生活的地标,这样的认知符合今天的现代性,更是继承了中国在汉唐以来创造的伟大精神,即不同文化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今天,支撑这种精神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拥有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四川省作协主席 阿来

愿丝路文化丰润人类心灵

在21世纪第2个10年,中国再次让全球的目光吸引到丝绸之路这条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道路上。丝绸之路的复兴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更是东西方文明又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交融。

这几年越来越清晰认识到中国文化是一种维护人类永久性存在的文化,维护人类群体性生活的文化,维护人类共和的文化。她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性和安全感。由此整体性和安全感生发出守中用和的基本生命态度。这种生命态度细化为人格就是君子之风、中庸之道,深化为信念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体现在日常生活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勤、俭、廉。

这一刻,当我们相聚在古都西安,重建丝路文化的时候,有一个词冒出来:安详。安详西安、安详中国、安详世界。“安”,普遍解释是女人待在家里。在我看来,它更是一个暗示,那就是只有母亲在家孩子才有安全感。“详”通“祥”,在我的理解,它是一种“安”的状态,是仁爱、和平、智慧、喜悦、吉祥、如意。

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如同父亲的胸怀、母亲的臂膀,相信读者朋友会在其中读到大度、包容、体贴、坚韧、慈爱,通过血脉相连的丝绸之路,丰润人们已经疲累的心灵。(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协主席 郭文斌

“一带一路”的传统与现代

“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层面的创举,但无疑的,它也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翻看历史,居江岸通大海的南京,改革发展一直是主旋律,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南京自东吴建都以来,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南京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历史断片,确也能带给我们特别的启示。

郑和七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高潮。他的“海权论”比马汉的早了500年。1600年前后来到南京的利玛窦,与明朝知识界产生了学术交锋,他与儒、释、道人士有过多次的聚会和辩论,明朝的高官徐光启在南京公开受洗为天主教徒。可以想见,即使是理学盛行的明代,南京当年的文化还是相当包容的。清朝宣布立宪后,江苏是最早成立议会的省份之一。当年的东南地区特别是南京,已经出现了很好的中西交融的局面。

世界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证明,所有的创新都是对传统的重组。传统一直是敞开的,在传统面前我们应该更勤奋。中国文学的丝路写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了解先人在丝绸之路上曾经的求索、努力、付出,甚至是牺牲,知道他们曾经错失的机会甚至犯下的错误。在反思、学习基础上,才可能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一带一路”建设。(江苏省作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贾梦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8月15日   第 05 版)

责编:宋鹏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