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循着“中国白求恩”足迹前行——记中国第19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

2017-08-10 18:51:00来源:新华社
字号:
摘要:循着“中国白求恩”足迹前行——记中国第19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 中国第19批援埃塞医疗队,凭着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埃塞民众的信任和称赞。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8月10日电通讯:循着“中国白求恩”足迹前行——记中国第19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

新华社记者 王守宝

1975年8月,埃塞俄比亚发生严重灾情,参与救灾的中国第一批援埃塞医疗队队长梅庚年,不幸遭遇车祸、以身殉职。他被誉为非洲的“中国白求恩”。埃塞政府在梅庚年墓前立起三座大理石墓碑,以纪念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40多年来,一批批中国援埃塞医务人员,踏着梅庚年的足迹,奉献在埃塞俄比亚高原。

中国政府援建的埃塞俄比亚蒂鲁内什-北京医院,距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25公里,一座座灰瓦白墙建筑颇具中国特色。2016年8月以来,中国第19批援埃塞医疗队便在这里继续谱写中国和埃塞友好关系的新篇章。

医疗队的16名成员主要来自河南周口市中心医院、河南省中医院。今年53岁的张晓阳是医疗队队长,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ICU病房指导当地医生。

一年前,张晓阳离开年迈的父母来到埃塞俄比亚。张晓阳的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已经94岁高龄,由于年龄大,加上患有脑萎缩,时常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认识,必须陪护,不然就会走失。而张晓阳87岁的母亲也已卧床6年。

临行前,张晓阳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母亲虽已失去意识,但眼角却流出泪水,也许是舍不得儿子远行。那时张晓阳便暗暗下定决心,来非洲一定会更加努力工作。

“都说母子连心,母亲也许在心疼我。”回想起那时的场景,张晓阳的眼角湿润了。

到埃塞后,张晓阳的父亲在国内突发急性心梗,面临生命危险。因为怕影响队里工作,张晓阳一直没有告诉同事,等父亲转危为安后,大家才得知这一情况。

从2016年8月14日来到埃塞,转眼间,为期一年的援助期就要结束了,张晓阳盼望早点回到父母身边,多为他们尽孝。

妇产科是蒂鲁内什-北京医院最忙的科室,医院近八成手术都是妇产科手术。

“在国内医院,手术需要什么器械,护士就递给你什么器械,而在这里,有什么器械,你就得用什么器械,手术难度和职业暴露风险都大大增加了。”今年34岁的医疗队妇产科医生王志景说。

2016年12月,在进行一台妇科手术时,王志景不慎被携带HIV病毒的患者用过的注射针扎到。“当时觉得天都塌了,”王志景现在依然觉得后怕。

幸运的是医院处置及时得当,立即使用了阻断病毒的药物。

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药物副作用,令王志景几乎崩溃。她哭着对在国内的丈夫说,如果不幸被感染,就不打算回国了。“不管结局怎样,我和孩子都等你回来。”同为医生的丈夫用爱鼓励着王志景。

万幸的是,后来的检查确认,王志景未被HIV病毒感染。

中国第19批援埃塞医疗队,凭着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埃塞民众的信任和称赞。

在医院病房里,产妇沃尔库身边躺着刚刚出生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在生育双胞胎前,沃尔库曾接受过剖宫产手术,这次不得已再次以剖宫产手术生育,沃尔库本人及胎儿都面临较大风险。

中国医生凭精湛的医术使两个孩子顺利来到世界,这令沃尔库非常感动,“因为知道这家医院里有中国医生,我们才来到这里,感谢中国医生,让我的两个孩子健康出生”。

沃尔库说,中国医生不仅医术好,还很善良,这里的每名患者都会被中国医生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当地医生莉代特与中国医疗队共事了近一年。她说,很多中国医生都还很年轻,有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他们远离祖国援助埃塞俄比亚,非常伟大。有了中国医疗队,很多原本无法医治的病患得以被救治。

近一年来,就在这种艰苦、危险的环境中,第19批医疗队共接诊7000人次,开展手术700余台,顺产接生370人次,难产接生近200人次。

“在和平年代,中国医疗队的医护人员,放弃国内的优越生活,远离祖国和亲人,到欠发达且传染疾病肆虐的非洲国家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我们每一名医疗队员,都是最可爱的人。”张晓阳自豪地说。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