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能治水 更治城市病

2017-08-08 13:37:31来源:海外网
字号:

8月初的嘉兴,并未出梅。走在城市绿道的透水铺装上,除了星星点点的水渍外,没有一点积水。漫步在这个城市,像是进入一座园林。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浙江嘉兴拥有大小河流1.3万多条,可这里却是一座“缺水之城”。为何缺水?嘉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水流速度极小,导致河流净水能力较差,受上游和自身双重污染的影响,水质持续恶化,“水乡无水喝”成了嘉兴市民的心头之痛。

治水,迫在眉睫。近年来,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的嘉兴,通过深耕“海绵+”战略、发力PPP模式,理念逐步生根发芽,成效随之破土而出。

注重源头 系统治理

2005年,袁胜泉老人落户在嘉兴府南花园三期,作为最早一批入住小区的居民,袁老汉感受颇深:“以前下完雨,干脆不出门,就算穿着靴子也会甩上一腿的泥。而现在穿着布鞋都不湿鞋。”

就在几年前,贯穿府南的戚家北港河道还是另一副模样:个别楼宇污水和雨水系统混排,污水直接进入河道;绿化带下层地被生长稀疏,暴雨过后,路面积水严重,绿化带淤泥直接被冲到路面上,让不少人抱怨。

2016年,海绵工程在府南花园三期正式动工。嘉兴规划院项目负责人万学良说,建设海绵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河道水质、提升居住环境,解决历史遗留的雨污混排问题。

据了解,小区通过分散式源头控制方法,将控制目标分解至151个区块内,屋面雨水采用立管断接、地面雨水采用侧石开孔及排水沟引流方式,通过下沉式绿地及透水铺装实现储存、滞留、渗透、净化,达到总量控制指标。

2017年3月26日,府南花园三期海绵工程正式完工。目前,小区内当日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43.8毫米,给小区加上“海绵”以后可吸收35毫米降雨量不外排,有效控制雨水面源污染,改善了小区积水现象。

近年来,为了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嘉兴在工程统筹规划上下了大功夫。“海绵城市建设,要重点解决净水问题,还要解决排水问题,改变以往末端处理的方法,注重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嘉兴市副市长、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张仁贵说。

提升气质 打造绿廊

“海绵”治水,更要治“城市病”。“‘海绵+’理念就是要将海绵建设效果延伸,把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设施形象提升相结合,着重宣传要解决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和建成后的效果。”张仁贵说。

南湖大道位于嘉兴南湖区,是南湖入城的主干道。由于运行年限长,人行道普遍失修,大部分十字路口积水严重,道路径流污染直接排放,尤其在暴雨时,南湖大道集中雨水排放口将道路径流污染物直接冲进海盐塘河道,严重污染了河道水塔。

“道路两旁植被茂密,但因大部分区域属苗圃式种植,导致树木枯死,局部人行道过宽、设施品质较差,这些都是海绵城市改造的难点,也是市民出行的痛点。”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周伊峰说。

2016年10月8日,嘉兴市南湖大道海绵城市建设工程EPC总承包项目正式启动。项目进行了土壤增渗改良,将南湖大道传统的雨水口、雨水井进行改造,修建植草沟,增强错峰与延时功能。同时,结合行道铺装改造和绿化改造提升,增加园路、广场、坐凳等设施。

目前,南湖大道已转变为疏密有致的林荫游憩空间。改造后的景观效果与本地块国际商务区的未来发展气质相符,为市民提供了一条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态绿廊。

让水再生 让钱变活

嘉兴通过竞争性选择引入社会资本,建立按效付费的绩效考核机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选定了长水塘及长盐塘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城东再生水厂、望吴门广场等3个总投资约17.18亿元的项目作为PPP项目。

城东再生水厂工程已于2016年8月11日签订合作协议,社会资本中标单位和嘉兴水务集团独资公司组建项目公司。公司总经理陈杰欣说:“再生水厂的建立大大地缩减了运输成本,原来污水处理的运输成本占污水处理总成本的一半,而新建的再生水厂缩短了运输距离,从原来的40公里缩减到1.5公里。”

据介绍,这个项目日处理污水将达到8吨,再生水厂再生达标排放的尾水,进入湿地及活水公园做深度净化处理。再生水厂尾水水质接近地表水Ⅳ类标准,经湿地净化处理后主要水质指标将优于Ⅳ类水,出水后排入平塘湖。项目预计在今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截至2017年7月底,列入示范区计划实施的116个项目中,嘉兴市已有109个海绵城市项目开工建设,其中66个已完工,开工率达93.97%;涉及项目总投资约51.0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2.49亿元;已开工面积16.02平方公里,其中完工面积8.86平方公里。(人民网记者 初梓瑞)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08日 04 版)


责编:童芳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