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杂物堆积调查:老人爱攒东西大多是“心病”

2017-07-24 15:54:00来源:北京晚报
字号:
摘要:楼道里堆积杂物存在火灾隐患,早已是生活常识。在后现代城小区,老人捡来的废品堆满了楼道。垃圾堆在家里不卫生,楼道里禁止堆放杂物,这样的道理却跟老人说不明白。记者看到,楼道里有两个通往消防通道的安全出口,可是堆积的杂物已将两扇消防门完全堵住,无法正常打开。

楼道里堆积杂物存在火灾隐患,早已是生活常识。而在北京的一些居民楼里,楼道常年堆积着杂物,却很难被清理掉,成为了“老大难”问题。记者发现,这些杂物的主人大多是老人,清理起来难度很大。即使清理了,很快又被杂物堆满。这些老人从外面捡拾废品堆到家里的习惯,被称作“囤物癖”。

在后现代城小区,老人捡来的废品堆满了楼道。

垃圾堆在家里不卫生,楼道里禁止堆放杂物,这样的道理却跟老人说不明白。劝阻“囤物癖”老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废品成山老人却乐此不疲

在朝阳区百子湾后现代城小区,就有一对“囤物癖”的老人。他们把捡来的废品堆满了楼道,甚至堵塞了消防门。早在2015年,就有媒体报道过这里的情况。上周,记者来到小区,楼道里堆放杂物的情况依然如故。

在小区2号楼12层,电梯门刚刚打开,一股异味迎面扑来。两米多宽的楼道被堆积如山的杂物占据了将近一半,楼道惟一的阳台也被杂物占据。电梯口旁边还放置着几个塑料箱,里面盛满了狗粮。

记者看到,楼道里有两个通往消防通道的安全出口,可是堆积的杂物已将两扇消防门完全堵住,无法正常打开。记者从11层走进消防通道发现,楼梯间内也存有大量杂物,主要集中在12层的楼梯间,装满杂物的黑色大垃圾袋也堆成了一座小山。

该层的居民证实,这些杂物都是老人捡来的“废品”。不仅是同一楼层的邻居,整个小区也都知道这里的情况。除了矿泉水瓶、纸壳箱之外,还有电饭锅、衣架、塑料簸箕等废品。在阳台的角落里,还有一堆理发店丢弃的毛巾。在这样的破烂儿山中,却摆着一把椅子,旁边还有水果和零食,这里是老人休息的地方。

好好的楼道成了垃圾堆,其他的居民不干了。他们找到老人协商,找物业帮忙,但是老人依旧“我行我素”,一些业主只好将房屋出租或者卖掉。

对于这对老人,小区物业也非常头疼。物业工作人员对老人居住的楼层每天巡查五次以上,并且一周就对老人堆积的杂物进行一次清理,但即便这样,也阻挡不了老人出门捡废品、在楼道里堆放杂物的热情。

捡废品不一定是生活困难

小区物业的杨经理告诉记者,楼道杂物的主人胡大妈今年70多岁,她和老伴除了在本小区拾荒,足迹还延伸到了其他小区。他透露,老人的房子90多平方米,但已被杂物完全占据,只有一条小路可以过人,厨房、卧室也全都堆满了杂物,老人平时休息也是躺在杂物上的。

随后,记者联系上了胡大妈。听说了记者的来意,胡大妈解释说,自己捡废品是因为养了几条狗,而且小区内的流浪狗也都是她在喂,因而会收集一些杂物卖掉,再去购买狗粮。胡大妈认为,她是为了流浪的小动物才将杂物堆积在楼道里,是一片好心,这样做没有问题。

物业工作人员表示,老人家里是有几条狗,在平时的清理行动中,两位老人并不是很配合。记者了解到,胡大妈的女儿在国外,对老人囤积废品的行为并不支持。

当把老人和捡废品的行为联系起来,许多人都会以为是老人生活困难,靠捡废品维持生计。而事实上,两位老人都有退休金,虽然身体状况一般,但生活并不困难。而且,老人卖掉的废品只是捡拾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都堆放在公共区域。

双井街道百子园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也曾多次对老人进行家访,并曾经联合了城管、派出所、物业对老人堆放的杂物进行清理,但遭到了老人的强烈反抗。社区也曾试图安排劝解和心理疏导,但老人逆反情绪强烈,拒不配合。

“直接给老人说找心理医生他们肯定不高兴。”华龄颐养精神关怀服务中心理事长杨萍这样分析老人的行为。

“囤”在家里大多是一种寄托

“囤物癖”到底是不是一种“病”呢?杨萍认为,“囤物癖”可能是老人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有的老人性格孤僻,人际关系不好,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然,如果是高龄的老人,“囤物癖”也可能意味着出现了认知功能障碍。“‘囤物癖’不一定是心理疾病,但一定是心理方面出现了问题。”

老人“囤物癖”的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杨萍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老人家门口的纸壳堆成了小山,需要把纸壳山拨出一个小洞才能进到家中。居住在这种环境中的老人,往往不会觉得不方便或者不卫生,而是将囤积杂物当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寄托需要一个出口,而捡废品、囤积废品是最简单的,也不用求人,所以有的老人会用这种方式来填充自己的生活。”对于安全感缺失的老人来说,如果家里堆满了东西,即使是捡来的废品,老人也会在心理上比较踏实。就胡大妈的案例而言,如果心理干预不好开展,可以先和老人接触一下,给老人提供一些支持。比如可以先问问流浪狗在哪里,看看她的流浪狗。“先和老人建立一个联系,以后慢慢再说。”杨萍表示,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快的话也要半个月到一个月。

“以往的经验是心理工作者和老人建立一个联系,查找一下囤物的原因,老人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开始囤物的,囤物给他带来的益处是什么。”找出了深层次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对老人多一些关爱,解决好安全感缺失的问题。

劝阻老人要找深层原因

极简生活研究专家杨志华也曾经帮助过一对老人解决过囤积杂物的问题。这对老人的住房面积很小,家里东西堆得到处都是,就连床上都摆满了餐具、书籍、电话等物,晚上睡觉时就把这些杂物往旁边挪一下。经过深入了解之后,他发现老人是因为一场大病后才成为这个样子的,由于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老人也就慢慢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但是,当来自外界的帮助介入后,扔掉了许多无用的东西,老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甚至重新拾起了自己原本的爱好。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来自内心,心里的问题改了,囤积的习惯也就改变了。”杨志华说,相比从外面捡垃圾堆到家里的老人而言,更多老人是做不到“断舍离”。而实际上,许多东西不翻出来,老人可能自己都忘了还有这样一个物件。在这件事上,子女不要强迫老人,因为“囤物癖”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要找到症结,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本报记者 王琪鹏 实习记者 张群琛 文并摄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