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机动雷达营实战化演训 弹片插入方舱七八厘米深

2017-06-12 10:21:00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摘要:南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机动营,作为新时期空军第一个机动雷达营,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引发的军事变革浪潮中。改革之后,他们把出动所需物资器材分库储备、分类摆放、分箱固定,区分季节、地域等定位存放,随时准备紧急装车。

南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机动营,作为新时期空军第一个机动雷达营,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引发的军事变革浪潮中。26年来,他们持续推进兵种建设,不断锤炼核心能力,筑牢空防预警打不垮拖不烂的移动天网。

打造移动天眼 强网补网拓网

机动营的官兵自比“补天石”——茫茫苍天有洞,炼五色石以补漏;预警天网有损,用机动营以强网。该营倾力打造移动火眼,确保随时遂行应急机动强网补网拓网任务。

按照传统做法,每次任务出动前,准备工作繁冗复杂:大到雷达装备,小到扳手解刀,各类物资器材达八大类3000多种,出动一次光清点物资就要一个星期。

改革之后,他们把出动所需物资器材分库储备、分类摆放、分箱固定,区分季节、地域等定位存放,随时准备紧急装车。对个人物品三分四定,携行装具按季节更换,物品种类统一规范,实现随拉即走。记者在该营机动演练现场看到,整营建制、单个机动站出动所需时间都比大纲规定压减1/3以上。

作为预警“尖刀”,快速出动还远远不够,他们的追求是“全疆到达、全域作战、全时戒备”。

去年7月的一天,在外驻训的机动三站接到上级指挥所命令:停止某批情报上报,应属虚假目标。“不可能是假的!”指挥员尹博带领操纵员覃金孟等人认真鉴别、反复验证,确认这是一批“低慢小”目标,坚持上报并据理力争。后经查证,确为两架直升机正在飞行训练。

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深夜,一台台微光的车辆接连驶入,一个个暗黄的头灯快速移动,一声声号手的配合此起彼伏……探照灯徐徐亮起时,原本空旷无物的操场上,帐篷接连成片整齐排列,雷达傲视云端飞旋警戒,官兵斗志昂扬劲头十足。这项观摩表演填补了雷达兵夜间机动训练的空白,坐在观摩台上的数十位雷达部队的旅长纷纷起立鼓掌。

实际上,机动营刚刚组建,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理论教材空白、机动器材短缺、训练设施简陋……官兵们习惯了驻地防空,对机动科目学习训练都不知从何入手。组建一个半月上级来检查,想机动动不起来,想连通连不顺畅,值班模式还是“一块板子、一把尺子,扯着嗓子报点子”,机关当场指出29个问题,条条直指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短板。

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在创新探索面前,一串串数字见证着他们的领跑印迹:编写7型雷达战斗操作规程,2次主导编修空军雷达兵训练大纲机动雷达营分册,制定机动雷达营建设“3个标准、1个规范”在全空军推广, 20多种战法训法从这里发散传播,30余次迎接观摩见学、登台经验交流,该机动营成为雷达兵中响当当的“第一营”。

实战化演训锤炼铮铮铁骨

这是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体系对抗演练,条件未知,真假结合,虚实相抗,飞机、导弹在雷达阵地上空激烈交战,气氛空前紧张。

突然一声巨响,雷达电子方舱猛地一晃,正在车上指挥和操作的4名官兵吓了一跳。原来,一枚航空炸弹在距雷达阵地不远处爆炸,一块20多厘米长的弹片直奔方舱而来,插入七八厘米深。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官兵们没有一人脱离战位,依然铆在阵地上坚持战斗。

紧急时刻的镇定自若、勇于冲锋是一种血性,在艰难困苦面前以苦为乐则是军人应有的情怀。一次西北驻训,平时壮得像头牛的机动三站“猛男”覃金孟刚到就“消停”了,水土不服带来的腹泻让他痛苦不堪。药也吃了,针也打了,但连续7天都没好转。“这样拉下去会脱水的,必须赶紧返回原驻地。”随行军医下了命令。然而,倔强的“猛男”却一边治疗,一边坚守战位,最终与战友们一起圆满完成了战斗任务。

能战胜战,首先要敢战。该机动营把战斗精神培育融入演训全过程,感知实战环境、感受实战压力、经受实战锻炼,一次次激励、一回回摔打、一场场硬仗,锤炼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铮铮铁骨。(本报记者 苏银成)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