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国山村的脱贫“产业路”

2017-06-11 09:54:00来源:中新社
字号:
摘要:2015年,简槽村通往外界的水泥公路修通,两年间通户水泥路修了14公里;去年全村种植烟叶近2000亩,收入808万元,已成为地区烟叶种植大村。针对贫困户,县政府还有专项产业补贴政策:贫苦户种植烟叶,每亩补贴400元,发展青椒、养殖牛羊都有相应的补贴标准。

中新社湖北保康6月11日电 题:中国山村的脱贫“产业路”

作者 邢翀

“没想到,水泥路都通到家门口,俺们村还成了烟叶第一村。”32岁的湖北保康简槽村村民刘涛说,在外打工12年回乡后,产业和道路的变化最让他意外。

2015年,简槽村通往外界的水泥公路修通,两年间通户水泥路修了14公里;去年全村种植烟叶近2000亩,收入808万元,已成为地区烟叶种植大村。

“对贫困村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产业和路。”县交通局局长王凤鸣说,交通局工作队进村帮扶两年里,这两项工作最重要,也最让他自豪。

漫山遍野被地膜覆盖的田垄便是烟叶田。邢翀 摄

“产业”和“路”,是记者来到简槽村后,听到村民提及频率最高的两个词,也正是得益于这两者的改变,这个大山深处的村落才得以在去年脱贫销号。

莽莽荆山,盘亘连绵,将一方山民阻隔深处。简槽村平均海拔1350米,距离歇马镇50多公里,距离保康县100多公里,是全县最为偏远的乡村之一。

在被大山隔断的岁月里,山民们自己拾一些老种子种苞米,施的是用树叶、木屑、土弄成的的火粪。高山湿寒的环境下,苞米长势差,低得连野鸡都能糟蹋。村里亩产最多的也只有300斤。

村民们每年最怕四五月份的“春荒”:去年的粮食吃光了,今年的粮食还没收,只能相互救济度日。

20世纪末,当地政府试验后决定在简槽村推广种烟叶。烟叶性湿寒,最适宜在海拔800到1500米处生长。烟叶属于订单农业,价格相对稳定。

但推广新产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百姓原本就没啥本钱,就怕把这仅有的钱投进去,最后收不回。”村支书蒋赤忠说,面对新产业,老百姓的担忧不无道理。“大家伙穷怕了。”

“不带头种烟的干部不是好干部,不发展产业的干部不是好干部。”蒋赤忠说,那时候的办法就是党员干部带头种。种!蒋赤忠二话不说,种了20亩。

烟叶公司出台政策为老百姓解决“后顾之忧”:把有限的种植计划向贫困户倾斜,无偿提供育苗大棚、农机等生产设施,在农家肥推广、地膜烟种植、绿色防治等方面配套扶持和补贴政策,每年筹资180万元与气象部门联合开展烟区天气预报、人工防雹等气象服务……

在育苗大棚内,技术人员对烟农进行育苗指导。邢翀 摄

当地政府也提供了优惠政策:将良种和配好的化肥送货上门,先给农户提供无息本钱,交易时再扣减,种得好的农户还有奖励。

针对贫困户,县政府还有专项产业补贴政策:贫苦户种植烟叶,每亩补贴400元,发展青椒、养殖牛羊都有相应的补贴标准。

驻村干部也成了政策宣传员和指导员。年初根据往年收成、家中劳力及亩数,为贫困户制定产业发展计划;种植过程中,打药、烘烤,都要通知到户,跟技术员一起得盯着;烤出来的烟叶易受潮发霉,不能长时间放,烟叶收购时得及时通知农户尽快按顺序交易。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和优惠政策的帮扶下,简槽村已成为烟叶种植大村。村民们温饱解决了,收入上去了,不再怕“春荒”了。2016年,烟叶每亩纯收入3500多元,是种苞米的5倍多。

但公路没通,产业后续发展就会受影响。

刘涛说,之前从家到烟叶田是砂石路、泥土路,机械化农机设备开不进去,全得靠人力,费时耗功夫,烟叶质量差,交易价格就会受影响。

两年前,王凤鸣第一次率队来简槽村帮扶时,120多公里的路走了近一天的时间。“砂石路下大雨容易滑坡,回城里办个事,来回就得两三天;村民没车,烟叶蔬菜运不出去,都得来村里收购,这成本就上去了。”

蒋赤忠跟其他烟叶村对比后算了笔账:公路不通,单单每亩烟叶的运费就得高出十来块钱,再加上农用物资等日常运费开销,无形之中每亩就得多出三四十块。阴天下雨不能及时运输而耽误交易的损失就更大了。

烟叶公司无偿提供育苗大棚、农机等生产设施。邢翀 摄

他还说,没通路时,运输费比材料费还贵,没人盖新房。“老百姓生活质量不行,精气神差,干活儿费力气,一些年纪大的就没动力。”

短短两年内,通村水泥路修建完成,还通到了不少村民家门口,摩托车、拖拉机、机械化农具成了标配,小汽车也开进了不少人家。肥料能及时地运到屋里、拉到田里,烟叶、蔬菜采摘时,随时都能运出来,不怕刮风下雨了,也不耽误交易。新村委会及17间门面房正在修缮中,集中点上也已有4户推掉了旧房,正准备盖新房。

虽然脱了贫,但王凤鸣说他们还会继续驻村。“还有很多任务要做哩。”他列举了任务清单:今年计划再建4公里通户水泥路;一些路段还得再加固,再多建些安全防护栏……

这是一个中国最普通的山村,也是一个中国最典型的山村。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脱贫攻坚的号角吹起,在精准扶贫的种种利好政策下,道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渐成气候,还有无数像简槽村这样的偏远村落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道路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对贫困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很明显。”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对中新社记者表示,脱贫之后更要保持产业发展稳定性。“要分散产业风险,延长产业链或开展多种经营,保持帮扶优惠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同时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综合配套措施也要继续跟进。”

路修好了,蒋赤忠心里多年的盘算也快有着落了。简槽村位于喀斯特地形区,森林覆盖率90%以上,在4A级景区九路寨规划范围内。村里正在建的门面房将用作超市、餐馆、旅店等。“路修通了,有钱了,咱再发展旅游产业,永远不要这穷帽子了。”(完)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