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三公里脱贫路

2017-06-05 09:40:14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在海拔约3300米的白塔山顶,上金巴台村书记杨生安(左)与肖全良规划旅游观景台事宜。记者 吴迪 摄

肖全良的肌腱炎又发作了,在一次入户走访后。

“每次发作,脚部最疼。”他一瘸一拐地挪动着步子,“这条路已经走了无数次。”

“这条路”,是青海省门源县北山乡连接上金巴台村的水泥路,单程约3公里。2015年11月,他到上金巴台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以来,每次都是步行入村,再步行回到乡上。

遭遇“下马威”

生于1987年的肖全良,研究生毕业后考入青海省原子城纪念馆。“完全没想到,我还能成个书记。”提及自己被选派为扶贫第一书记时,他憨憨地笑了一下,“挺突然,刚开始也有些茫然,毕竟自己还年轻,能不能担得起重任,心里打鼓。”

2015年11月,肖全良来到上金巴台村。“一来就着手开展工作了,首先是精准识别贫困户,每天和村支书杨生安、村主任韦成珠一起,挨家挨户走访,了解他们眼中的贫困家庭是哪些,原因是什么。”

本以为这样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后,工作开展会顺利很多,没想到却遭遇了“下马威”。经过对全村153户人家走访后,初步筛选出一份大家比较认可的贫困户名单,然后拿到村民大会上讨论和评议。但现场产生诸多分歧,甚至一度接近失控。

“主要是因为大家对条件基本相同的家庭选谁不选谁有不同意见。”肖全良事后分析说,“没想到,精准识别的这个过程这么难。”

这样的村民大会开了11次,经过一轮轮地筛选,最后评定的17户是大家认可度最高的。“这个过程真的太劳心劳力了。”他感慨地说。

心里有数

“这条路,走一次少一次了。”肖全良停下脚步,蹲下揉着脚跟说:“我来这边两年,还有几个月就要离开了。”

在这之前的几个小时里,肖全良共走访了6户贫困户,了解他们今年1月到4月的收支情况。

最开始还扑了个空。这些贫困户有的是政府给安排了护林员工作,出去栽树和巡逻了,有的去山里挖虫草了。

就在折返即将走出村子时,贫困户樊忠贵骑着摩托车从林场下班回来了,紧随其后的还有赵奎学、郭金忠。整了整手提袋里的贫困户资料,肖全良加快脚步向樊忠贵家走去。“你家牛下了牛犊没有啊?这牛犊卖了就是五六千元呀。护林员工资、低保金都发了没有?”事无巨细,肖全良一一在工作日志上记录下来,“下面说说你家支出有哪些?娃儿读书生活费?”

一家又一家,走访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在离开村子的路上,遇到几位从田里回来的村民,肖全良都叫出了名字并与他们打招呼。

“他们戴头巾口罩,就剩一双眼睛你也认得出来?”记者不解。

肖全良说:“将近两年了,几乎天天到村里来走家入户,样子都记住了。而且这边的田是谁家的,我心里也有数。”

“这个地方会更美”

每天下午下班后,乡政府的工作人员纷纷回到7公里外的县城,来自150多公里外的肖全良只能一个人住在乡政府宿舍。他从冰柜里拿出几块馍馍,又从兜里摸出两包榨菜,草草解决了晚饭。

听到几声拍篮球的砰砰声后,记者从屋里出来寻觅半天也没有看到人影。顺着乡政府小院子前的路走了几百米,在北山根村的篮球场附近再次听到了声音。这是个标准化的篮球场,肖全良一个人在这里打篮球。

“这边天黑得晚,傍晚六七点都还大亮着,没什么娱乐活动,村里人也少,只能自娱自乐。”说话间,肖全良投球,篮球被弹了回来,他追出去再次折回来跳跃、投球。

记者邀请他陪同走一走沿山小路,他欣然同意,却带记者不自觉地再次走上了通往上金巴台村的那条水泥路。“再过10年,山坡上的松树就长成了,这个地方会更美。”他指着右侧的白塔山南坡说,“到时候,我会再来看一看。”

夕阳余晖里,在这条“走了无数次”的小路上,肖全良放慢了脚步,“我以后肯定会为帮助过老百姓脱贫而自豪的。”

原标题:【砥砺奋进的五年 脱贫攻坚篇】三公里脱贫路

《工人日报》2017年06月02日  第01版

责编:张申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