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8战机超音速时机体抖动 总师亲自上天解决

2017-05-30 13:28:00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摘要:【专家小传】顾诵芬,飞机设计专家、空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早在上世纪80年代,顾诵芬就有“航空老总”之誉,与“歼-7之父”屠基达、“歼-10之父”宋文骢等被誉为航空界元老级人物。

【专家小传】顾诵芬,飞机设计专家、空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参与我国10余种飞机以及多项重大任务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研究,担任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其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

5月5日,上海浦东机场,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御风而起,扶摇直上。

现场见证首飞的人群发出阵阵欢呼,独缺一个身影。

北京五环外,北苑航空家属院里,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到场的顾诵芬院士,守在家中电视机前,激动地说:“等了你8年多,终于飞上了天!”

从2006年国务院成立大飞机论证委员会,到2007年C919正式立项,再到成功首飞,作为我国大飞机项目的课题建议人和论证委员会主任委员,87岁的飞机设计专家顾诵芬,为我国的大飞机事业倾注了太多心血。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顾诵芬就有“航空老总”之誉,与“歼-7之父”屠基达、“歼-10之父”宋文骢等被誉为航空界元老级人物。

他是飞机设计和空气动力学专家,是飞行设计的领军人物,也是“总师”的老师,他带出来的年轻设计师如今有不少成长为响当当的“航空少帅”。

喜悦之余,顾诵芬告诉记者:“C919飞上天只是第一步!后面的事还多得很。我们的科研技术人员应该扎扎实实继续努力!”

就像当年设计研发歼-8系列飞机一样,首飞后还会有技术难题要攻关。这是一名飞机设计专家特有的冷静。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决定自主研发一款速度快、航程远、看得远的飞机。顾诵芬作为歼-8飞机的副总设计师,负责气动方面的科研设计。

歼-8的研制过程异常艰辛。当时,世界各国数据资料严格保密,可以搜集的信息几乎为零。顾诵芬只能边学习边论证,边试验边改进,一步步在摸索中前进。

试飞中他发现,歼-8飞行在跨越音速前,机身发生抖动。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拦路虎”,挡在了大家面前。

这一挡,就是近十年。

这期间,顾诵芬始终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飞行就是御风而行,困难是阻力,更是飞升的动力。没有实现超音速、性能不达标,对我们来说就是失败!”

通过不懈努力,顾诵芬解决了跨音速的抖动问题。然而,在超音速飞行中,飞机再次出现抖动。当时,受条件所限,没有检测场所和设备。顾诵芬大胆地提出,把红毛线粘贴在机身上,通过观察毛线流动情况来测试机身数据。

主意是好,但怎么观察?当时,没有先进的摄像器材用于航空拍摄,无法近距离观察毛线流动情况。顾诵芬又站了出来:“我坐歼教-6飞机上天,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用望远镜看。”

对于从未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来说,飞行中5个G的过载对身体是很大的考验。而且,上飞机就意味着与风险为伴。

为了获取第一手数据,顾诵芬说服领导,瞒着爱人,先后3次乘歼击教练机上天。为了观察得更仔细,当时两架飞机间隔最小只有5米,歼-8机身上一圈舞动的红毛线,近在眼前。

经过反复观察和大胆尝试,顾诵芬找到了抖动原因,彻底排除这个困扰研发团队近十年的技术难题。

1979年12月,我国第一款高空高速战机歼-8定型,标志我国航空工业从仿制走上了自行设计的道路。

御风者,必善假于物。在顾诵芬看来,科研工作者只有学习和掌握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才有自主创新的基础。

在顾诵芬看来,第一代航空设计专家们,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留下太多遗憾;如今,新一代飞机设计师,迎来了航空业发展的黄金时代,鲲鹏展翅,离航空报国梦更近了一步。

壮心未与年俱老,一生钟情翼冲天。如今,80多岁高龄的顾诵芬尽管已经离开科研一线,但思想从未停止过飞翔……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