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何最爱"黑"韩国人? 专家:有历史根源

2017-05-22 04:55:21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在遭受歧视的在日外国人群体中,韩国人是最大的受害者,“彬彬有礼”的日本人“黑”起韩国人一点也不“嘴软”。

5月初,一则视频席卷日本和韩国网络:一名韩国游客到京都旅行,在一家有名的拉面店附近徘徊了一阵后,推开门用日语问“这是拉面店吗?”里面的一名日本人竟大喊“Fucking Korean”,其他客人也跟着起哄。一名韩国人随意进入一家店铺就遇到这样的“仇恨言论”,可以想象这在日本是多么普遍的现象。

这样的“不友好”事件并非偶发。去年4月,日本大阪一家客运公司的售票员向一名韩国乘客售票时,在乘客姓氏栏写上“チョン(chon)”字眼,该词原意指的是渺小、微不足道,后来演变成对在日韩国人的歧视语,目前已经被一般大众媒体视为禁用语。不久,又发生日本一家连锁寿司店专门针对韩国人而搞的“多放芥末”恶作剧。接着又发生专门以韩国游客为攻击对象的“勿问,直接暴行”的恶性事件。

日本人为何如此“嫌韩”?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如今韩国人聚集的东京“新大久保”地区,由于房租便宜吸引了很多亚洲留学生。到了1990年,赴日留学和工作的韩国人急剧增多,女性进入风俗店等地方做陪酒女,男性贩卖盗版DVD,让日本人对韩国人留下坏印象。2002年,日韩联合举办足球世界杯,在日韩国年轻人穿着红色T恤淹没整条街道,庆祝韩国获得第4名的亚洲纪录。日本人突然意识到,自己周围有这么多韩国人。借着世界杯的好成绩,在日韩国人开始越来越有自信,也越来越有自己的主张,韩流成为歌舞伎町和新大久保的标志。这让日本人感受到来自韩国人的“威胁”,不仅是足球上的,还是文化上的。

真正改变日本社会和在日韩国人的,是2012年8月韩国时任总统李明博不顾日本反对登上“独岛”(日本称“竹岛”)。“仇恨言论”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对在日韩国人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轰炸。不仅如此,在新大久保的街道上,常常有“反韩”示威,参与者举着“韩国人滚出日本”“韩国人是蟑螂”等标语。这种仇恨言论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网络世界,至今存在。

韩国方面对日本社会的“嫌韩”情绪也有察觉。2015年年底,韩国外交部曾委托民间调查机构对中国、日本、美国等14个国家的5600名成年男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嫌韩情绪”这一项中,受访的日本人达到59.7%,是14国中最突出的。

韩国网络媒体《dailian》则针对日本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嫌韩”示威评论称,“嫌韩”示威的幕后推手就是著名的极右排外组织“在特会”。该组织专门在街头巷尾发表“仇恨演说”,主要攻击韩国人。他们通常用污秽不堪的语言侮辱韩国人,并煽动日本人不要买韩国货、抑制韩流文化入侵,甚至扬言将韩国人赶出日本。

有韩国学者认为,日本人之所以近期逐渐将“嫌韩”情绪转化为行动,与韩日两国间一直纠缠不清的历史问题有关,它导致两国间互不信任、互相指责的人群逐渐增多。而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也使一些日本人把“嫌韩”情绪演变成犯罪事件。此外,日本的“嫌韩”情绪激化与两国政府对各自攻防舆论放任不管也有一定关系,日本政府对于“嫌韩示威”活动无动于衷,显示这不单纯是日本右翼势力抬头而助推的“反韩”事件。

“韩国人遭遇的歧视有历史根源。”社科院日本所学者卢昊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近代化水平始终领先于朝鲜半岛,且对朝鲜半岛进行了殖民征服,,至二战结束前朝鲜一直是日本的“属国”,这样的历史情结导致日本对朝鲜半岛移民始终有居高临下的心态,一些特定的歧视性称谓也起源于此。

去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大井真理子在一篇文章中援引日美混血记者莫利·罗伯森的话称,日本社会存在一种从前几辈人那里流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种族排序”:白人最高级,黑人在最底层。而在各种混血儿当中,韩日混血儿受到的歧视最严重,他们大多是在日本殖民时期出生,说日本人是“韩/朝-日本混血”,也是常见的羞辱词汇。

据了解,在日本管理外国人的法律是“外国人登录法”,前身是1947年驻日本盟军总司令部占领日本后引入的“外国人登录令”。1955时,整个体制中登录的在日外国人中绝大多数是韩国人。有说法称,“外国人登录法”里面包含外国人携带登录书(以供检查)、按指纹等规定,从法律层面看,那时在日韩国人就被日本社会赋予了负面定义与想像。

卢昊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二战结束后,大量朝鲜半岛移民(据统计约有150万人)留在日本谋生,规模庞大的他们难以融入日本社会,且因朝鲜战争受到日本政府及驻日美军的监视、驱赶与迫害,因此长期被社会边缘化,不少人成立帮派或从事非法行业,成为社会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与日本人的隔阂。如今,在日本人的意识中,黑社会、风俗店、赌博、犯罪问题等依然和在日韩国/朝鲜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亚洲移民导致日本社会犯罪率上升”的说法,也和朝鲜半岛移民及其后代有关。【环球时报驻日本、韩国特约记者  蒋丰 李军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 张倍鑫】

责编:吴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