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在天休热液区发现大量死亡烟囱体

2017-03-24 19:36:36来源:新华社
字号:
摘要:“天休”位于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中央裂谷南侧的裂谷壁上,是本航段调查位置最靠南的一个热液区。与此同时,从“蛟龙”号3月2日由实习潜航员杨一帆独立主驾驶“蛟龙”号下潜作业开始,本航段我国第二批实习潜航员首轮独立主驾驶作业全部完成。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记者刘诗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当地时间3月21日在西北印度洋天休热液区观察到大量死亡烟囱体,与此前在卧蚕热液区看到大面积冒着“黑烟”的硫化物烟囱群形成鲜明对比。而随着23日第11次下潜任务完成,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海上作业宣告结束。

死亡烟囱群展现深海热液区兴衰

“蛟龙”号本航段的第10次下潜,最大潜深3548米,水中停留10小时16分钟。

“蛟龙”号首潜“天休”,仅观察到1处中低温烟囱群。只见调查区域内,坍塌的死亡烟囱体随处可见,白色的贻贝残骸散落其上,见证了深海热液区的兴盛与衰亡。

“蛟龙”号在天休热液区沿测线调查观测,用地热探针测量沉积物地热梯度,完成了测深侧扫微地形测量,取得矿化围岩、热液硫化物等样品。

“天休”位于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中央裂谷南侧的裂谷壁上,是本航段调查位置最靠南的一个热液区。

据本航段首席科学家韩喜球介绍,以往大洋考察,我国科学家曾在此区域观测到多个坍塌的死亡烟囱体。此次下潜,进一步证实了以往的调查结果,初步了解到此热液区硫化物分布情况,为后续科考深入调查和精细采样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11次下潜发现2个活动热液喷口

“蛟龙”号本航段的第11潜次,最大潜深3555米,水中停留9小时39分钟。在天休热液区沿测线开展调查,发现2个活动热液喷口,测量到热液喷口流体最高温度达307℃;取得热液硫化物样品、地幔岩、短柱状沉积物插管、热液羽状流及热液盲虾等样品。

韩喜球表示,在“天休”的两次深潜调查,为研究超镁铁岩型热液系统硫化物成矿作用、资源潜力及热液生物种群连通性提供了珍贵资料。

天休热液区由我国科学家于2015年发现。此前虽有国外科学家在此区域进行多次调查,但均未发现热液喷口。

第一航段海上作业结束返航

本航段现场总指挥于洪军表示,本航次第一航段是“蛟龙”号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下潜,先后在卧蚕、大糦、天休等热液区开展了11个潜次的调查工作,首次获得西北印度洋脊热液流体样品,采集了宝贵的视像资料和地质、生物样品,多次测量活动热液喷口温度,其中最高温度达358℃,凸显了“蛟龙”号定点精细作业的优势。

与此同时,从“蛟龙”号3月2日由实习潜航员杨一帆独立主驾驶“蛟龙”号下潜作业开始,本航段我国第二批实习潜航员首轮独立主驾驶作业全部完成。6名实习潜航员均熟练驾驶“蛟龙”号在热液区复杂环境下顺利完成既定下潜作业任务。

于洪军认为,面对下潜过程中出现的接地值升高、机械手故障等突发情况,实习潜航员沉着应对、反应迅速、处理得当,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职业素养,已具备独立承担下潜作业任务能力。

目前,“向阳红09”船载着“蛟龙”号已启程返航。根据计划,“向阳红09”船将于4月7日停靠海南三亚,结束本航次第一航段。待进行人员轮换和物资补给后,赴南海执行第二航段任务。

今年2月6日从青岛起航的大洋38航次,共分3个航段,分别在西北印度洋、南海、雅浦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大洋资源与深海前沿科学调查,时间为124天。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