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照亮未来——写在习近平主席二〇一七年首次出访之际

2017-01-15 12:07:45来源:海外网
字号:

  “习近平主席将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描绘蓝图……”

  2017年首次出访,习近平主席将如何阐释“人类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这一人类发展的重要命题。人们等待着答案,期待中国领导人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作出深刻阐释。

古老的中国智慧焕发新生机

  “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

  追本溯源,这一概念可以在“和”文化中找到源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

图片 1

2015年8月29日,为庆祝中国和瑞士建交65周年,一场名为“遇见中国”的大型中国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在伯尔尼市中心的联邦广场举行。 新华社记者 徐金泉摄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中国外交理念一脉相承。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

  当今世界,面对种种发展困境,该如何推进共同繁荣、给全球经济注入持久的增长动力?面对关系存亡的种种隐忧,该如何书写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捍卫人类共同的家园?

  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在全球性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唯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胸襟,“穷则变,变则通”的眼光,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在深刻把握时代潮流与历史大势的基础上,呈现给世界独具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随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不断走进人们的视野。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多个场合深刻诠释“命运共同体”,向世界传递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

  打造命运共同体始于周边,造福周边。2013年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建设蹄疾步稳。中国—巴基斯坦,“打造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中国—越南,“不仅仅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更是利益相融、目标相同的命运共同体”;中国—老挝,“携手打造牢不可破的中老命运共同体”;中国—柬埔寨,“继续做高度互信的好朋友、肝胆相照的好伙伴、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的务实行动。

  打造命运共同体面向区域,全方位布局。中国牵手地区发展,整体合作意愿不断提升。近年来,“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推动中拉关系实现更大发展,打造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层面的命运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书写了中国对外合作的新篇章。

  由点及面,命运共同体意识引领的行动,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不断增加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在世界范围内激发“最大公约数”,收获了越来越响亮的国际回声。

成功的中国道路贡献新方案

  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五位一体”的清晰脉络,形成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描绘了国际关系发展的美好前景,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是实践命运共同体的主要途径。中国在主要大国中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初步构建起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率先垂范。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是打造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以新安全观为导向,中国努力为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方案,为推动伊朗核、叙利亚、南苏丹、阿富汗、朝鲜半岛核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斡旋、发挥建设性作用;倡导处理南海问题“双轨思路”,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坚定致力于同地区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深入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安理会五常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是遵循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中国提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发展理念,首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亚太经合组织利马会议,中国继续唱响“开放型经济”,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提供方案。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倡议……一系列倡议和行动,旨在消除全球发展鸿沟,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才能系牢命运共同体的坚固纽带。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倡导和扩大参与世界范围的文明对话交流。2017年,中国将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更将把亚洲文明的多样性转化为扩大交流合作的动力。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是着眼于命运共同体的持久未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理解“生命共同体”,国际社会唯有携手同行,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有可能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图片 2

2016年8月1日,几名中国游客(中右)在瑞士里吉山顶峰欣赏美景 新华社记者 徐金泉摄

丰富的中国实践催生新理念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境界。以此为追求,中国将治国理政的经验同世界各国交流共享,以自身发展带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

  2016年举办的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被视为二十国集团历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一次峰会。许多国外媒体和学者分析认为,这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发展理念正在成功“全球化”。加强创新与结构性改革是中国为世界经济开出的“中国药方”,这一理念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理念与经验,同峰会主题以及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一脉相承。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必将回馈国际大家庭。”遵循这一逻辑,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提出一系列中国理念、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

  中国深耕细作,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带头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一带一路”宏大倡议自2013年秋天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建设进度和成果远超预期,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共建合作协议,20多个国家同中国开展国家产能合作,一系列早期收获项目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从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带头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为更加开放繁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努力;再到积极推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推动降低贸易成本、加强贸易投资政策协调……中国正以一系列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全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全球治理领域展现大国担当。

  今天,中国正同世界各国携手耕耘,让人类实现持久和平、持续发展进步的目标不再遥不可及。

  从2017年元月瞻望未来,人们无比期待国际社会共同汇聚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之中,给世界带来和煦春风,开启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时代。(本文摘编自2017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文章)

厨房.jpg

责编:庞晟、总编室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