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网络热点总会沦为网络暴力

2017-01-06 17:13:00来源:法制晚报
字号:
摘要:昨天,被指涉嫌飞机上性骚扰的星河创服COO李元戎发布辞职声明,表示在一段时间内专心维权。此事一出,舆论哗然,有人“人肉”出男方的身份,另有人发现,女方系北京某平台认证艺人。一时间,一部分人在抨击男方,而另一部分人在质疑女方是“网红团队”炒作。

法制晚报——今日快评

昨天,被指涉嫌飞机上性骚扰的星河创服COO李元戎发布辞职声明,表示在一段时间内专心维权。此前,在1月2日,有网友爆料称,在乘坐飞机时,她遭遇旁边男乘客李元戎的性骚扰,对方将手伸进她的内衣里,触碰到身体。此事一出,舆论哗然,有人“人肉”出男方的身份,另有人发现,女方系北京某平台认证艺人。

一时间,一部分人在抨击男方,而另一部分人在质疑女方是“网红团队”炒作。

“飞机性骚扰”事件,和以前许多网络事件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爆料猛、发酵快,网友站队分明,再加上当事人网红、高管的标签,以及双方在网络公众平台上连篇累牍地交锋、解释,可以说是“看点十足”。

许多网友在这类事件中已经陷入习惯性思维模式,以自己的经验来主观臆断是与非,比如由“事件发生时女方不知男方身份”,来判断女方并非炒作;再比如由“女方是网红”来判断男方肯定是性骚扰,甚至还有人以双方的长相来判定事情真伪。一旦确认,则立刻“划线站队”,攻击另一方,甚至不惜使用网络暴力来人肉当事人,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事实的真相是什么。

实际上,警方已经对此事件进行了调查,初步结论是“缺乏证据”,但并没有就此停止查证,而是在“继续调查中”。这说明事情并不是简单推论就能明了的。当事双方,或表示要法律维权,或表示要进一步提供证据,也在说明,现在人们看到的“事情”是有缺失的。这个时候,网友也好,媒体也好,包括当事人本人,都应该尽快冷静下来,等待更多的证据浮出,让事件的拼图更加完整。到那个时候,再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迟。

以前多起网络热点事件都有类似情况:剧情多次反转,让那些一开始就很自信的“旗帜鲜明”者遭遇打脸,而在抨击与人肉的过程中,当事人会遭遇二次伤害。当最终事件真相水落石出之时,也鲜见有人为自己的“误伤”而道歉,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踊跃伤害他人者都像没事人似的转身,去寻找下一个当红事件去了。

“不辞职”就是脸皮厚,“辞职”就是心虚;“普通女孩”就是受害者,“网红”就是炒作……在一些人眼里,这个世界充满了阴谋,于是就会出现奇葩的逻辑。当事人无论怎么做,似乎都是错的。其实这些逻辑,本身就是谬误。事件与当事人的其他行为无关,与身份地位也没有关系。

网络自媒体的发展,也有十多年的时间了,热衷于“围观”的人们,也该长长心,有一些经验了。实际上,最重要的不是马上站队去抨击谁,而是该探讨如何让这类事件朝着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如何能够找出真相,这个时候,“等待”往往是重要的。

当然,从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事发时光线昏暗,缺少人证,飞机属于半公共场所,也没有监控,这就让证据的获取非常困难。这样的条件,可能让举证更加困难,也会让说谎者更“有底气”。

所以,如果有讨论的热情,不妨讨论一下飞机上是否该设置监控,设置了又该如何管理?如果不能设置,能否牺牲一部分经济利益,让乘客座位间隔大些?或者座位之间能否设置隔板,来保证不让类似事件重演。相信这一类的讨论,比义愤填膺地以正义姿态去实施网络上的互相攻击,来得更有意义一些。

本报评论员 程赤兵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