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八年就算完?别急,还有更多健康红利

2017-01-04 08:38:25来源:海外网
字号:

49940_500x500

  生活中,如果一件事连续八年都没有终了,人们往往会说:八年啊,抗战都打完了,这事咋还没完?

  世上有些事情,还真不是八年就能齐活的,比如,医改。

  当时间翻过2016,新一轮医改恰好走完了第八个年头。

  八年不短,改革已经见效果。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增加到200个、全国有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医保覆盖率达95%……医改就像不断升学的孩子,从最初的打牢基础转向注重提升“学习”质量,从学好“单科”转向“多科目”综合推进,为老百姓就医带来了更多福利。

  八年不长,改革还在路上。看病难、看病贵本身就是顽疾,会生出众多痛点,要彻底消解,还是要依靠持续改革带来的“健康红利”。更重要的是,针对病灶,医改不再是单兵冒进、头痛医头,而更加注重政策实施的协调性、配合度,多打组合拳,几管齐下、多头并进。

  从刚刚打开大幕的2017年,到“十三五”收官之时的2020年,再到“健康中国”规划纲要规定的2030年,一些改革目标如能实现,群众瞧病,将不再难、不再贵。

  先说让看病不难,治本之策是分级诊疗。大医院医生强、设备好,医疗资源集中,患者看个感冒都要往上挤,自然就诊环境差、秩序乱。只有把常见病、慢性病的患者留在基层,才能改善就医感受。

  2017年,85%以上的地市将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城市大医院普通门诊就诊人次占比会明显降低,基层医院诊疗量占比要超过65%。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以此为基础再干10年,合理的就医秩序将完全建立,头次看病先在基层,得小病、慢病的留下来,得大病、急病的直接转诊到大医院,上下一联动,您看啥病都便利。

  分级诊疗好吧?可有一样,基层看病的能力得提高。这就牵涉到另一个医改重头戏:家庭医生。只有在老百姓身边配上了好医生,能随叫随到、随时沟通,医生了解患者病情、患者信任医生判断,才能真正实现基层首诊。

  为此,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将达到30%以上,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基本医疗服务要涵盖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除了指导合理用药,还得帮着转诊预约大医院、名大夫,走个绿色通道,您就不用为挂不上号发愁。

  到2020年,不仅要力争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还要形成与居民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再到2030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就在您15分钟路程内,看病不离家门口。

  如果说规范就医秩序,是瞧准了看病难的病根,那提高医疗保障、严控医药费用,则是打准了看病贵的七寸。

  医疗保障网的覆盖率已经达到96.5%,但仍存在异地就医不便捷和大病保险不完善两个较大的“网眼”,影响了医保的兜底效果。在2017年,首先解决的是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增强医保待遇的“可携带性”,不让群众“跑腿”“垫资”。同时,继续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升筹资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实现全覆盖。

  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将成熟定型,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得以健全。

  不过,要让广大老百姓看得起病,只有医保一头可不够,药品、耗材的价格都得理顺、降低,否则只会加大医保基金的报销压力。2017年,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点就是破除以药补医,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这样,个人卫生支出占比才能降到30%以下。

  到2020年,个人卫生支出占比将下降至28%。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下降至25%左右。同时,还将加强对药品价格和高值医药耗材的价格监管,建立药品价格信息检测和信息公开制度,从源头卡住“水分”和黑手。

  实现医药控费杜绝“看病贵”,还需通过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和耗材费用等腾出空间,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构建合理补偿机制和支付方式,让公立医院真正回归公益性轨道。(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智理行间工作室出品)

logoQrcode.jpg

责编:朱惠悦、杨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