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地方融资平台"子债父不还",钱还敢借吗?

2016-11-07 14:57:44来源:海外网
字号:

44226_500x500.png

地方融资平台跟地方政府啥关系?这个问题一说出口,立刻就有人质疑麻辣姐的智商。 “这还用问,当然是老子和儿子的关系。地方政府是融资平台的大股东,融资平台替政府项目融资找钱。”

不得不承认,回答没毛病。关系说得到位,比喻也很生动。那再问一句:如果你是有钱人(比如资本家之类的),你愿意把钱借给融资平台吗?

“yes,I do!”工作室的小张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抢答了。他的理由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资本收益率在下降,找到好的投资项目不易。把钱借给融资平台,资金安全收益有保障。你想啊,融资平台是政府开的,总不能赖账吧?就算将来融资平台出了问题,后面还有政府这个大股东呢!

这样的想法其实很多人都有,甚至包括银行、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当然,你们有钱人任性,想怎么投资别人管不着。但是,你把钱投给融资平台公司,如果将来融资平台没钱还你,是不是地方政府要“兜底”,替它把钱还上?可以肯定地说,这个想法毫无根据纯属主观臆断,或者说是一厢情愿。

政府不得通过企业举债,企业债务不得推给政府

实际上,地方融资平台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它的真实身份就是企业。只不过这个企业的特殊性在于,是由地方政府出资或者注入土地等设立,目的是为政府的项目跟银行贷款,或面向社会融资。由于大股东是地方政府,有政府信誉做隐形担保,各路资金蜂拥而至。

前几年,在地方发展冲动夹杂着“政绩”冲动的大背景下,融资平台四面开花,地方政府“借道”举债,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快速上升。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债或通过企业发债,这些资金利息高、期限短,用于基础设施等周期长的建设项目,属于资金错配,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大。“地方债”问题也多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外媒体也借此大做文章,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将集中爆发,甚至会拖垮中国经济前行的脚步。

剪不断,理还乱。地方政府能不能通过融资平台举债?债务规模和风险如何控制?这团乱麻不解开,地方债就会像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央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思路是,清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厘清政府与平台的关系,勒紧地方债务的缰绳。

首先是“开前门”。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限,地方政府举债缺乏“明渠”,才导致以融资平台公司等不规范的方式,来举借政府性债务。“前门”是一点一点打开的,从最早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到开展部分省区自行发债试点,再到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整个推进过程用了5年时间。“这表明,国家对于地方政府发债还是相当谨慎、力求稳妥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表示。

接下来就是“堵后门”。新修订的预算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明确规定:除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唯一渠道,就是公开发行债券!其他方式都不可以。您听懂了吗?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也明确,政府债务不得通过企业举借,企业债务不得推给政府偿还,要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这下彻底划清了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的关系:融资平台是企业,政府不能通过它举债,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强调,新预算法实施后,地方政府新增举债,全部是以政府债券方式发行的。地方国有企业,包括融资平台公司举借债务,依法不属于政府债务,其债务由企业自己偿还,地方政府不承担偿还责任。但地方政府作为出资人,在出资范围内要承担有限责任。

诸位有钱人,是不是该醒醒了?2015年以后投资融资平台项目,亏了赚了是你们自己的事,融资平台的债务跟政府没关系。金融机构应当了解这些政策的变化,注意风险,给融资平台公司放贷时还是长点心吧。

2014年底之前的存量债务,地方政府“认账”15.4万亿元

现在,地方政府发债规范了,那以前通过融资平台举借的存量债务怎么算?是不是政府都不认账了?

这个不必过于担心,该认的账还是要认。对于2014年底之前的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不管是用什么方式举借的,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清理。经过甄别,存量债务中有15.4万亿元属于地方政府债务。对于这些债务,允许地方在3年左右过渡期内,逐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进行置换,纳入预算规范管理,分别到期偿还。

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累计发行置换债券7.2万亿元。这进一步规范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化解了许多因举债不规范形成的矛盾,减缓了地方政府集中偿债压力和利息负担。初步匡算,2015年和2016年累计,地方节约利息支出6000亿元。

“旧债”好不容易理清了,新债肯定不能再出险情。控制规模、限额发行,就是勒紧地方债的那根“缰绳”。2015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的“天花板”是6000亿元,2016年是1.18万亿元。这个限额是经全国人大批准后,再分解到各省的,不允许超额发债。这就像大货车一样,不允许超载行驶才会更安全。

对于一些金融机构以前的投资,如果被纳入了15.4万亿元的存量债务,那政府会负责到期偿还,并按照置换债券的规定利率付息。如果没被纳入,也不意味着钱打了水漂,因为不少融资平台项目都很优质,未来的回报和收益都还不错。

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个别地区风险超过“警戒线”

当前,地方债的风险有多大?会不会引发“债务危机”?

对此,财政部日前回应,截至2015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16万亿元,中央政府债务10.66万亿元。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数据计算,我国政府债务负债率为38.9%,低于欧盟60%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预计到2016年末负债率不会出现大变化。也就是说,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的。

从国际上看,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基本上债务水平都是远远超出“警戒线”的。比如,希腊当年就是在赤字率达到10%以上,政府债务率在125%左右时出了问题。

我国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非常令人头痛。主要问题包括:局部地区偿债能力有所弱化,个别地区风险超过警戒线,违法违规融资担保现象时有发生,一些PPP项目存在不规范现象等。说来说去,就是有些地方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不是精打细算、量力而行,而是动歪脑筋钻空子,不顾风险四处“弄钱”。

对于这些乱象,怎么办?其实好办,就是按照法律办。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谁干了违法的事坚决问责,甭跟他客气!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认为,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十分必要,谁违规举债、加大了债务风险,谁就应当承担责任。“考核问责要动真格,当预警机制发出信号,表明一个地区处于债务高风险状况时,就要及时查找原因、追究责任。如果等到风险爆发再问责就太晚了,一旦造成危害和损失将很难弥补。”(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李丽辉)

logoQrcode.jpg

责编:侯兴川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