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学院"不拘一格收人才"

2016-10-21 14:21:3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近日,备受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在千呼万唤始出来中颁发,美国民谣音乐人鲍勃迪伦摘得桂冠,联想到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白俄罗斯女记者兼散文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不禁让人感概,瑞典学院真是“不拘一格收人才”。

近日,备受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在千呼万唤始出来中颁发,美国民谣音乐人鲍勃迪伦摘得桂冠,这着实让很多关注文坛的人们大跌了眼镜,甚至有网友吐槽,“现在流行跨界,音乐人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作家将获得格莱美奖。”联想到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白俄罗斯女记者兼散文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不禁让人感概,瑞典学院真是“不拘一格收人才”。

6.jpg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

让吃瓜群众叹为观止的还不止如此,就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布那一天,鲍勃迪伦正在开演唱会,并没有在演唱会上透露自己获诺奖的的消息。而且!快一周过去了,瑞典皇家学院一直没有联系上迪伦本人。据报道,多次联系未果之后,在迪伦成为首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人之后5天,诺贝尔奖委员会决定放弃联系他。因此,迪伦是否会现身12月10日举行的颁奖晚宴至今仍属未知。

据最新消息,就在正当大家以为迪伦不会对诺奖回应时,有记者发现迪伦的个人官方网站作出了更新:在网页上一处并不显眼的位置——“迪伦的书”一栏下的“迪伦歌词:1961年至2012年”标题上添加上了大写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鲍勃·迪伦首次以自己的方式对获奖的一种回应。

看到这你或许会认为,涤纶(戏称)何德何能?竟然这么“傲气”!

摇滚、民谣标签的迪伦也发表过文学作品

历史告诉我们,早在2008年,迪伦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不仅如此,作为一个音乐人,他曾获得1991年格莱美终身成就奖,2001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2001年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等。甚至在2012年5月,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颁布的总统自由勋章。

格莱美奖,美国录音界与世界音乐界最重要的音乐奖项之一,由国家录音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格莱美奖是美国四个主要音乐奖之一(另三个为公告牌音乐奖、全美音乐奖和摇滚名人堂收录典礼)。

4.jpg

 格莱美奖

据报道,迪伦是有文学作品的,1971年他出版过一本超现实主义小说《塔兰图拉》,而这之前的1969年,《塔兰图拉》的盗版拷贝就出现在市面,狂热的歌迷们竭尽办法得到它。据了解,《塔兰图拉》是一份“考古”的文本,但是重点不在于由书中句子到歌词的字面转换,关键是那种写作方式,迪伦把它作为其新声音与狂热的模板。

《编年史》这本书是迪伦历时三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自己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遭遇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点燃灵感火花,打破界限……

迪伦并不是第一个不给诺奖面子的人

无独有偶,保罗·萨特是迄今已知的唯一自愿拒绝领奖的诺贝尔奖得主;他曾在1964年致信诺奖评委会,请求不要考虑他。但那时候还没有电子邮件,在信函到达时,评委会已经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当时他说:“如果我签下让·保罗·萨特这个名字,或者签下诺贝尔奖得主让·保罗·萨特,那就不是一回事了。即便这是以最体面的形式发生,一个作家也必须拒绝让自己变成一个名人。”有传言说他后来要求得到奖金,但这种说法从未得到证实。

5.jpg

让·保罗·萨特

报道称,有些作家拒绝诺奖,是因为他们害怕受到迫害。1970年,苏联持不同政见的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没有赴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仪式,原因是他担心以后苏联会不允许他回国。诺奖评委会拒绝索尔仁尼琴提出的在瑞典驻莫斯科大使馆举行公开颁奖的要求,于是他最初拒绝了诺奖。但在遭到苏联政府放逐之后,他于1974年正式接受了诺贝尔奖。

不过,虽然萨特可能事先已拒绝了诺奖,但诺贝尔奖评委会还是把他列为获奖者。当时他们表示:“他拒绝这项荣誉的事实丝毫不改变这个奖项的有效性。”换句话说,拒绝接受奖金(目前是一张约合90万美元的支票,约合606万元人民币)是有可能的,但不可能拒绝这个荣誉称号。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诺贝尔奖不能反悔,也不能被取消。

所以,迪伦的诺奖并不会被取消。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长萨拉·达尼乌斯强调,不管迪伦承认与否,他获此奖项已是事实。她表示:“如果他不愿意来(参加颁奖典礼),可以不来。但无论怎样,这都将是一个盛大的颁奖典礼,荣誉属于他。”

饱受“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对于迪伦的获奖,瑞典方面给出获奖的理由:瑞典文学院将鲍勃•迪伦比作像荷马一样的“最伟大的在世诗人”,认为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他的歌曲甚至被评委赞美为“献给耳朵的诗篇”。

“完全没法理解,郁闷至极!”这是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瑞典南方最大的报纸《南瑞典报》文化版新媒体上出现的标题。瑞典时间十月十三日,瑞典学院常任秘书萨拉·丹纽斯说出诺贝尔文学奖2016年得主姓名后,聚在一起看电视直播的《南瑞典报》文化版成员面面相觑,女负责人朱克丽发出喊声:“不——!”而前负责人、被认为依然有“垂帘听政”般影响力的资深文化评论员佩尔·斯凡松超越了瑞典人即便批评也不用极端字眼的中庸特点,铁青着脸对新媒体镜头说:这是丑闻,是瑞典学院给美国作家们扇了耳光。他认为,这好比是学院觉得很久没给美国颁奖了,可美国作家没一个够格,干脆弄个唱歌的来,这是瑞典学院的偏见。

3.jpg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美国歌手鲍勃·迪伦

其实在美国文学界,人们对此的反应并不一致。尽管像斯蒂芬·金等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作家认为鲍勃·迪伦得奖是实至名归的,但也有一些从事文学创作的美国作家对此很难接受。美国的一些作者就在网上通过推特、微博这种方式表示不满,甚至有的在网上讽刺诺贝尔文学奖的这些评委们说“可能看小说比较麻烦,而听歌比较轻松,这样就把奖颁给鲍勃·迪伦了”。

瑞典当地媒体《每日新闻》记者在新闻发布会后和记者聊天时表示,一定会有人为此欢呼雀跃,因为这是流行文化的的大事件,也是诺贝尔文学史上的一次"轰动性事件"。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机构——瑞典学院一直被视为是古典学院派的代表,而且因为院士终身制的原则,导致评委的年龄都相对偏高,所以常常会被诟病为“老古董”,而此次能颁奖给鲍勃·迪伦,也是瑞典学院百年诺贝尔史上的第一次与流行握手。

7.jpg

鲍勃·迪伦

诺贝尔文学奖从偏爱长篇小说转向接受短篇小说,再转向接收记者的写作模式,到如今接受歌手的表达形式以及歌词的影响力,都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已经不再是长篇小说的“特权”,而是文字的盛宴,是有生命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字作品。

责编:杨东明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