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雾里看花”难见中国人权事业真实进展

2016-06-30 05:44:08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本国法律、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医疗保障日臻完善,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全面实行依法治国,点滴都是为了保障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权利。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权利意识的提升为推进人权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已于2010年如期完成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是中国首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是一份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从涵盖九大方面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到八大方面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行动计划关涉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目标,有举措。其中有约35%的约束性指标、50%以上的涉民生指标超额或提前完成。6月14日,中国发布了对第二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评估报告——《〈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实施评估报告》,评估结果表明,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过去几十年中国发生的变化举世瞩目。正如作家余华在其小说《兄弟》序言中所说,“中国过去40年经历了欧洲400年的变化。”从经济到政治,从生活到文化,从家庭到社会,促成这些变化的是每一个个体,而变化带来的影响也需要我们共同承担。中国深厚的文明基础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为我们提供了应对这些变化所需要的心理素养。英国工业革命也对其社会带来了剧烈影响,其惩治失地流浪汉的法律竟经过了几百年才得以废除。美国南北战争起因之一的黑奴问题,并未因北方的胜利和一位伟大总统的遇刺而得以彻底解决。相反,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赋予有色人种貌似与白人平等的民主权利。中国社会默默面对了过去几十年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前所未见的问题,承受、化解了前所未遇的压力,取得的成绩也就更加令人赞叹。

  令人费解的是,近日英国保守党人权委员会打着“人权”的旗号,对中国在人权建设方面的进步视而不见,“选择性聋哑”,将一些未经核实的所谓“证词”照单全收,炮制出一份批评中国人权的“报告”。这实乃一锅重新炒作旧话题烹制的“冷饭”。该报告实质上意欲将不实和过时材料作为英国执政党党内政治斗争的工具,并借此攻击英国现行对华政策,导致中国“躺枪”。报告中不仅把经法院依法审判、定罪判刑的刑事案件被告也列为中国“侵犯人权”的例证,甚至将中国人民拍手称快的追捕海外贪官的“猎狐行动”也生拉硬扯为“侵犯人权”。一份纯粹基于对中国不怀好意人士之武断言论的所谓“报告”,竟会进入居庙堂之高的议会,实在荒谬。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国的人权事业从未止步,更从未因某些国家的“指责”裹足不前。真正关心中国人权,助力中国人权发展改善的各界人士,从来都是中国人民珍视的朋友。中国人权状况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他们客观的观察和善意的建言献策。而有些国家自诩为“人权卫道士”,始终以“有色眼镜”审视中国,从未尝试理解真实之中国,切实之人权。

  人权不是口号,而是各级政府每一项民生政策的具体实施,是社区附近新修好的一座人行天桥,新通车的地铁线路、高铁车站,山区农民家中的自来水和不断增长的收入,人权其实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之中。这些都是中国政府已实施的两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以及未来将发布的每一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初衷所在。罗丹说:“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也可以说,“中国从不缺少人权进步的例证,缺少的是发现它的眼睛。”真心希望“关心”中国人权事业的英国保守党人权委员会早日拥有这双“慧眼”。

  (朱元庆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王栋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