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路线图公布 海归创业者:中国进入新阶段

2016-05-31 05:00:5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近日,在哈尔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一家参展企业工作人员(右)在介绍机械臂。

  新华社记者 王 松摄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告,“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国家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方案和路线图,同时也让人们对未来全面创新的中国有了诸多期待。

  对于这份新时期推进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所释放的激励信号,海内外专家和创新创业的业界人士是如何看待的,对此本报进行了访问。

  受访者向本报分析认为,以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未来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创新事业有着良好前景,同时,中国创新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外部性、外溢性和示范性,因此,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之一,也将成为创新的重要力量,正在并将继续为全球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创新战略机遇:新动力令世界期待

  业内人士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战略,契合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创新引领的中国发展新动力,本身就是令世界最为期待的一个重大机遇。

  事实上,中国对于创新发展的关注度,近年来一直处于加速度中,同时,中国也已经具备了创新发展发力加速的基础。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而此次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则是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中央为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制定出台的纲领性顶层设计文件,是对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好创新驱动战略进行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

  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这是《纲要》明确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被评价为“既志存高远又紧接地气”,在这一目标指导下,中国将全面提升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力争成为若干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制定的参与者。

  “‘三步走’目标为推动中国完成从创新大国到创新强国的转型规划了蓝图,”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陈劲表示,“此前我们主要依靠‘中国制造’来赢得世界市场,而现在我们更希望借助‘中国创造’赢得世界尊重,并逐步增强引领世界发展的能力。”

  “中国通过创新将进一步改变中国传统的世界商品加工厂的地位,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提升中国经济地位,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也会增强,世界一些国家也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受益。”肯尼亚美国国际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穆内内·马查里亚说。

  于2012年入选首批外国专家“千人计划”、现就职于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布鲁诺·布里斯杰拉教授,则更为看重创新战略为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意义。他对本报分析认为:“对中国来说,创新创造的价值可能是一种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它意味着使用更少的资源来获得相同或更好的结果。”而通过创新战略来提高效率,可以为经济的持续增长、环境的绿色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带来推动力。

  同时,布鲁诺·布里斯杰拉还观察到,很多中国企业在他的祖国意大利进行投资活动,“在创新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中国与全球市场的交流互动,也会对其他国家的创新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布鲁诺·布里斯杰拉说。

  双轮驱动机遇:中国创造接轨海外

  “双轮驱动”是《纲要》中备受关注的内容,被视为“能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双轮驱动”,就是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在陈劲看来,加强产学研链条式贯通建设、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形成更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营造更为包容的容错氛围等,都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

  两院院士路甬祥指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完成体制和理念等方面的突破,还要有一个适合转移转化的利益分享机制,比如股权期权激励机制等,现在出台的《纲要》已经有了相关的新的考虑。

  陈劲还观察到,“实施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品牌战略”已被写进《纲要》的战略保障范畴。陈劲认为,中国之前存在模仿和“山寨”现象,而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将改变这种局面,并进一步推动中国创造与海外市场融洽接轨。

  “加强对原创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实际上是在营造更有安全感的创新创业环境。”海归创业者、触景无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凡对此深有感触,他对本报分析表示,“创新环境并不仅仅意味着提供孵化器让初创公司有空间办公,而是要能够让创新创业团队真正感受到创新本身是一个很享受、很愿意为之付出的过程,这也是激励创新的一种方式。”陆凡说。

  今年4月,北京凌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双轮电动汽车“推背”概念车亮相北京车展,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推背’概念车刚上车展的时候,相关领导告诉我们,如果是在5年或者10年前,一款还未经过市场检验的颠覆性汽车形态,根本是不会被允许进入展区的。”对此,北京凌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祝凌云向本报表示,“现在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接纳心态比以前提高很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容错纠错机制也在逐步形成。”

  “中国需要一个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大环境,”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项目副研究员罗德·瓦伊对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需要教育体系允许更多的质疑精神,鼓励解放思想,鼓励提出问题,为保护创业财富提供一个有效的法律体系。”

  “中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刊文认为,只要企业家不违反法律或者欺骗消费者,中国社会现在允许并欢迎试验和犯错。“这个时代——属于中国创业者的时代,正带来中国悠久历史上具有真正开创性的时期。”

  产业创新机遇:新兴业态潜力无限

  “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是《纲要》中的首要战略任务。

  这份《纲要》中,具体明确了包括信息、智能绿色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生态环保、海洋和空间、新型城镇化、人口健康、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专家认为,这些领域将成为今后中国进行产业创新的重点,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在这些领域的创新创业机遇,值得海内外相关业界的高度关注。

  “我们已经在很多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走出国门,比如高铁技术、水电技术、核电技术等,”陈劲分析说,“这些都属于工程科技,接下来我们就主要是要实现高新技术的领先。”

  “未来如果仅仅停留在生产制造、能源消耗这样的层面,将很难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根据自身的创业经历,陆凡对本报表示,“信息技术产业、数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将会迎来创新创业的发展浪潮。”他认为,这些产业并不只是简单的自身发展,还会作用于国防军工、智能制造、日常生活等多个层面,带来全方位的新进步和新体验。据了解,作为国内最早涉足增强现实领域的创业者,陆凡和他的团队已经成为中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领先代表。

  “在人类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行’这一领域的发展潜力非常可观,”据祝凌云判断,“轻型化、小型化、现代化将引领出行领域的发展前景。”祝凌云说。

  “互联网、智能设备和社交媒体成为中国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核心部分,这为创新者和企业家都提供了巨大的机会。”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表示,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为中国带来了创新和市场潜力。

  “在产业创新之外,《纲要》还特别强调了原始创新,这会直接影响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国际竞争力,”陈劲告诉本报,“原始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理念创新,这对于中国从创新的‘跟随者’变为‘引领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意义。”

  人才集聚机遇:全球资源双向流动

  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根据《纲要》,中国将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同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面向全球招聘人才。

  “这是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表现,”陈劲分析认为,“以前我们只是利用国内高校、研究所的人才和成果,现在也要学会利用海外的创新性人才和高精尖技术,以国际化视野融入到全球创新的大环境中。”

  “如果没有人才引进机制,大量的留学生便不会了解中国有这样重视人才的态度,也便不会想到回国发展,”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的陆凡感慨地说到,“而海归人才带回来的理念、技术、资源以及协调起来的集聚效应,可能会拉动整个区域、行业和学科的飞速进步。”

  此外,在战略保障中,《纲要》提出要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布局创新网络,鼓励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支持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实现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

  对于这一促进人才和资源双向流动的机制,布鲁诺·布里斯杰拉表示,“为了使一个高容量经济体成为创新者,我相信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做好准备去发展新兴技术,并积极投身于海外市场。”此外,布鲁诺·布里斯杰拉还透露,他正在研究的无伸缩缝桥梁结构、高性能和超高性能混凝土新材料,除了与福州大学的同事合作外,还有许多在福州发展的外国专家以及一些国外著名高校的学生参与到研究中。“中国开放的人才政策为海外专家参与国内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便利。”布鲁诺·布里斯杰拉说。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制定了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最大限度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比如“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等,并且发布了一系列办法,通过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开辟了各种绿色通道。

  “我们并不只是把海外作为市场,我们更希望海外人才和企业能够与中国一起,在新时代的创新浪潮中,为创造更具价值的生活而努力。”陆凡说。

责编:刘子源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