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以“文化+”破解城市发展问题

2015-08-27 08:03:30来源:海外网
字号:

城市失去了什么?

与几百万年的人类史相比,城市的历史非常短暂。从新石器时代算起,至今也只有约6000多年的历史,仅相当于人类历史的千分之二。但人类社会最快速发展的时期,却是自城市文明产生以来的阶段。

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规模的建设使各地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商业中心到住宅楼,从步行街到写字楼,大量高楼拨地而起。随之而来的,也是一批“呆板的、毫无生气的、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城市原有的特色风貌逐渐消退,从南到北,城市一个样。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千城一面”的现象无疑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桎枯。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城市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千城一面”让城市失去自己鲜明的个性,自然也不会被人所记住,从而丧失竞争力。

城市在工业革命之后发展最快,却也是因工业文明而带来更多的城市问题。工业化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高效和丰富的物质,因此对其他文明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全球化打破了地域文化个性存在的条件,同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所有城市都在追求西方工业文明的城市建设理念,“千城一面”必然难以避免。我们的城市正在失去它的性格和灵魂。

城市如人,我们常因一个人鲜明的性格而记住他。对于城市来说,文化基因即城市性格。人们因金色大厅和音乐记住了奥地利小城维也纳,也因为城市水道和无与伦比的古迹建筑而记住了意大利小城威尼斯。同样,在北京,故宫、前门、天坛构成了北京历史的缩影;西湖成为杭州的代名词,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则是巴黎的标识等等。

对于任何城市,历史和文化都是最具个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精华就是包蕴其间的独特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不仅仅是写在历史书中,而是活生生的存在与城市居民的集体回忆之中。一些超越物质的城市文化线索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历史文脉、场所记忆以及当今的文化实践,均值的我们去思考和研究,并体现于城市之中。

“文化+”与城市品牌

既然我们发现了城市发展的症结所在,破解“千城一面”自然也有了方向与目标。我们该如何塑造有灵魂的城市?城市究竟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呈现给世人?

在中国,有很多机构正在研究、分析、解答这些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中视嘉誉作为一家城市发展和传播的促进机构,其提出的“文化+”的城市发展理念,或许更为贴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

“文化+”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借助城市历史文化、城市形象与灯光、景观规划与户外广告的重新构造, 为城市历史文化元素与城市内在优势梳理把脉,通过“城市视觉重构”,建立城市视觉秩序与独特的文化符号,从而赋予城市与众不同的性格,

改变“千城一面”,本质是在提取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内涵和文化价值,这种价值还需要通过符号、元素、理念等载体呈现出来,构成城市的外部形象,这也是人们对城市感知的概念化事物,也是“文化+”实践的具象,其实就是在打造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几句口号、标识、雕塑的简单呈现,而是要基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产业形态、地理区位等等文化的具体意义,基于人脉、文脉、地脉的整体梳理之后,产生的独特价值内涵。

“文化+”填充的是城市品牌的内涵,即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很多时候,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往往沉浸于设想的效果中,光靠理想主义而不谨慎的考虑细节,那往往结果是走向愿景的反面。“文化+”则更多的考量一个城市发展中的经济环境、历史脉络、人文因素、产业环境等细节问题,它不是虚拟的概念和理想,而是应用一些创新技术和方法论,去努力呈现的现实。

当然,城市品牌的塑造、个性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战略布局和规划。公元前八世纪,罗马城开始建设的时候,城市的每个细节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城市文化因素,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才形成今天散发着浓郁历史感的罗马。“文化+”理念,目的是让每一个城市能够梳理出自己的发展脉络、历史内涵,并最大限度地通过城市要素体现这些个性基因,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城市性格就由此产生了,这显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管如何,在城市间全方位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打造城市独特文化内涵、提炼城市独特性格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越发显得重要,“文化+”的概念或许将成为既新型城镇化理念之后,又一城市发展的主流理论和方法。

责编:姚丽娜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